|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 |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黃博寧 王永雪)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在北京就南海合作提出了四點建議:從漏油合作機制開始,向共同搜救、多樣性保護邁進,最終達到能源共同開發合作。當然,想要共同合作,就要邁過相互信任、危機管控機制以及處理涉入本區域的域外勢力三道坎。某些國家用國際法說事,單方面把中國提出來,造成區域國家的進一步對立,對於爭議的解決沒有幫助。吳世存希望“南海行為準則”能成為未來該地區的重要危機管控機制。
在第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吳士存表示,當今南海局勢複雜,衝突焦點圍繞島礁領土爭議,雖然整體可控,但不容樂觀。目前,阻礙各方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三點:
第一,單邊行動削弱互信基礎。最近幾年,部分南海國家違反了2002年達成的《南海行為宣言》,採取單邊活動的頻率明顯增加,增加了有關國家的相互猜疑,衝擊了本來就很薄弱的互信基礎,各方的合作意願減少。
第二,僅靠司法途徑難以解決南海問題。雖然部分國家寄希望通過國際法,但南海問題錯綜複雜,只有國際法的機制並不能完全解決。某些國家單方面把中國提出來,造成區域國家的進一步對立,對於爭議的解決沒有幫助。
第三,落實“南海行為準則(COC)”意願下降。十幾年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為確保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起到了建設性作用。現在有關國家希望以行為準則替代宣言,但行為準則的制定將很漫長,不能一蹴而就,欲速則不達。
吳士存表示,希望達到合作,有三道坎需要邁過。
第一是互信。互信不足是南海合作難以推進的重要原因,增加互信的前提是某些國家應該停止單邊行動,各方重拾各自爭議的立場,要承認爭議的複雜性和長期性,通過談判擴大共識。
第二是建立危機管控機制。在當前階段,各方及時有效的落實宣言,是管控南海危機的重要手段。在落實宣言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協商穩定“南海行為準則”。這將成為未來南海地區重要的危機管控機制。
第三,實現大國關係在本地區的良性互動,在大國積極介入南海地區的背景之下,南海地區大國關係直接關乎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南海地區大國應該摒棄傳統安全關,倡導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在南海地區實行大國關係的良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