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進一步分析說,即將研製成功的“長征五號”可以勝任近地小行星、金星、木星的環繞探測;可以支撐火星的無人著陸探測,但對於火星的采樣返回,則需要比“長征五號”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
孫澤洲認為,未來15年內中國會有對木星的探測規劃。而在未來10年內,對核動力航天技術的需求會更加迫切。
同時,他強調,空間核應用的安全性應排在第一位。“一旦發射任務出現問題,要確保不出現核洩漏。”
核科學與技術專家、中科院院士陳達同樣認為,空間核應用安全問題非常重要。“蘇聯的核能航天器就曾掉下來過,人們就遭殃了。”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諸多難題待解
美國、蘇聯的核動力航天器曾多次發生意外,尤為著名的是蘇聯的核動力衛星“宇宙—954”、“宇宙—1402”的核反應堆與母體脫離後,助推級發生故障,沒能把反應堆送入預定軌道。
1978年1月24日,“宇宙—954”的放射性殘骸散落在加拿大北部的無人凍土帶,放射性物質污染了地表,加拿大政府評估損失達1200萬美元。
攜帶核動力裝置的蘇聯雷達偵察衛星“宇宙—1402”在1982年12月28日失去控制,好在核動力部分後來在南大西洋中間阿森鬆島西南上空進入稠密層時燒毀。
陳達說:“國際上一些國家在做空間核動力應用方面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比較複雜。”
空間核反應堆帶來的大問題體現在核反應、核輻射對航天器啟動、調控、刹車等方面的影響。
尤其對於未來的核動力飛船而言,需要解決核反應堆的設計、製造、控制、冷卻、輻射屏蔽、排氣污染、高效率熱電轉換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特別是核反應堆產生的輻射對宇航員的健康會構成很大威脅,這就需要飛船必須對核輻射進行屏蔽保護,確保宇航員和船載貨物不受輻射以及來自反應堆高熱的影響,但這樣將大大增加探測器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