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有核俄國無賴化 將成下一個伊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01:15:27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記者 廖梓達編譯報道)在普京首次當選總統時,俄羅斯還有意融入西方、重返歐洲,但在普京二次上台之後,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可謂出現明顯下滑,而西方因烏克蘭危機對俄採取的制裁無疑又對雙方關係造成進一步破壞。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俄羅斯曾為融入西方做出長期努力,但在種種嘗試未果之後,普京的俄羅斯已經扭轉戰略,愈發強硬,西方不僅失去了一個朋友,還可能迎來一個更大的敵人。全文編譯如下:

  1994年的時候,《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曾經撰文預測美國與俄羅斯雙邊關係的發展前景,並稱俄羅斯或許部份類似法國、中國或伊朗,但20年下來,莫斯科走齊了似法、似中和似伊朗的三個階段。

  在蘇聯經歷數十年西方孤立並在一夜之間解體之後,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有意重返西方,而其中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俄羅斯在這十年間多次爭取加入西方機構。即便它在包括伊拉克、波黑及科索沃等多項議題上與西方保持對立,但它也從未質疑與西方享有構建在相近價值觀基礎下的共同未來。在那段時期,儘管國內經濟運行不暢,俄羅斯確實有些像法國。

  隨後,普京在2000年首次當選俄羅斯總統,並在早年繼續堅持投靠西方陣營。但是,雙方一直難以建立互信,西方亦長期抱持傲慢心態,加上俄羅斯孤行己見不願改革,俄羅斯重返西方的構想隨之迅速破滅。

  到了2004年底,普京確信西方軌跡無法兼容其在國內致力建立的政府俘獲(state capture)體系與裙帶資本主義(譯者注:政府俘獲是指立法者和管制機構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某些特殊利益集團能夠通過“俘獲”立法者和管制者而使政府提供有 利於他們的管制)。而另一方面,得益於能源市場的巨大需求,俄羅斯經濟也迎來快速增長,這讓克里姆林宮進一步相信,俄羅斯本身自成強國,無需再與西方制度與價值觀為伍。不過,除了2008年的格魯吉亞戰爭,俄羅斯並未在安全事務上向西方國家多做挑戰。而在這段時期,俄羅斯又像是它的鄰居中國,兩國當時均專注於實現國內發展與現代化,不願在國際事務上冒險行事。

  而到了2012年,普京重返總統職位的時候,俄羅斯卻又步入由新興市場轉向沒落的軌道,其政治體系也在當時實現重組,普京作為“最高領袖”的權威也已不容挑戰,這就頗有幾分伊朗的風格了。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