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多維作戰”的合成性軍種
現代海軍,既不同於古代漢晉時期的“舟師”,以舟為車、以輯為馬,在內河之上短兵相接,也不同於20世紀前後的“水軍”,以鐵甲炮艦、魚雷快艇,擺出堂堂之陣對壘激戰。如今,海上的作戰範圍已從水面水下,拓展到陸海空天電“五維空間”。在國外,海軍有“小三軍”的稱謂,源於海軍由海、空、陸和戰略火箭軍共同組成,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人民海軍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下,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岸防部隊和陸戰部隊5大兵種組成的綜合性合成軍種,能夠完成包括海洋領土領空的防衛、水面和水下特種作戰、戰略核打擊在內的多重任務。現代“超視距”海戰,較量對抗立體全面,要求一艘戰艦就是一個集成化的戰鬥堡壘,不僅要反艦、反潛、反導,還要抗電磁干擾、抗滲透破壞、抗空中打擊。就拿海軍陸戰隊來說,雖不直接依托艦船遂行作戰任務,但也是具備陸地、海上、空中多種快反能力的部隊,享有“陸地猛虎、海上蛟龍、空中雄鷹”美譽。
她是一個“無堅不摧”的威懾性軍種
在人類軍火庫中,沒有哪種武器能與核彈的震懾、打擊和毀傷效果媲美。打造由洲際彈道導彈、遠程戰略轟炸機、戰略導彈核潛艇構成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是世界各國競相爭奪的軍事高地,也是牢牢掌握戰略主動的制勝王牌。相比之下,導彈核潛艇因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續航能力能達到20萬海裡,可長期在大洋深處大縱深活動,突防能力強,生存概率高,容易達成最大的打擊突然性,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戰略制衡手段。可以說,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就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浮動隱蔽的水下導彈發射平台。去年我國某核潛艇基地的事跡經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共和國水下核盾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世人深刻認識了核潛艇存在的巨大威懾作用。毫不誇張地講,沒有強大的海基核力量,就不能實現有效的戰略核威懾。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對我們來講,戰略導彈核潛艇是最有效的核威懾與核反擊力量。現在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獨立製造核動力潛艇。據有關媒體介紹,我國的導彈核潛艇,可攜帶戰略核導彈,最多可同時攻擊數十個不同目標,已初步具備了“載彈巡航、全時待戰”的能力,有很強的威懾效果。這一點,在前些年台海危機時體現得非常明顯,當年美國航母編隊被“嚇”得就停留在關島附近海域,沒再靠前一步,是核潛艇讓戰略的天平一次次傾向了我們。
她是一個“知識密集”的科技性軍種
近年來,中國海軍武器裝備信息化、作戰平台大型化、兵力組合集群化不斷提高,僅去年就有10餘艘新型軍艦入列服役。以艦船為代表的海軍裝備不僅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更重要的是技術瓶頸多、科技含量高,涵蓋了現代高科技各個領域的實用技術,集多種現代科技和製造工藝於一身。無論是水面艦艇、潛艇、飛機、導彈、艦炮、兩栖戰車等主戰裝備,還是通信、導航、偵察、雷達、聲呐、電子對抗、海洋測繪、氣象等保障裝備,都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結晶。一艘軍艦就有多個部門、數十種技術專業,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就涉及數百個學科,一艘航母就是一座科技城,遼寧號就有20層3000多個艙室。一位航母編隊指揮官曾形象地說,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在航母每個艙室住一天,就已經十歲了。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需要以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為依托,加大財力物力人力投入,用科學技術為戰鬥力插上騰飛的翅膀;駕馭現代化海軍裝備,需要建立一支有知識、懂技術、善指揮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