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國民(左一)在指揮作戰 |
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解放軍報報道,這裡看不見炮火,卻同樣激戰酣暢;這裡聞不到硝煙,卻同樣上演生死較量。
浩瀚東海,浪花飛卷,一場三軍聯合演練拉開序幕。演練之初,筆者驚奇地發現,打響演練“第一槍”的竟是遠離訓練海域數百海裡的東海艦隊某團。一時間,無形空間刀光劍影,厮殺激烈。
指揮這場精彩電磁戰的,正是東海艦隊某團團長吳國民。
一位軍事專家曾斷言:“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打響,獲勝的一方必然是善於控制、駕馭電磁空間的一方。”
這支年輕的部隊在信息化大潮中應運而生。然而走馬上任該團團長的第一仗,就給吳國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那一次,他們信心滿懷地殺進演兵場,卻因為不能準確掌握“敵”通信頻率而無法準確捕捉。情急之下,操作號手實施了大功率信號干擾,在有效干擾對手通信的同時,友軍通信也受到嚴重影響。
“這不是失誤,而是‘粗放型’訓練帶來的必然結果!”吳國民的第一記重拳,便打在了“準確摸清武器實戰性能”上。
野外駐訓,由於地域跨度大、戰場環境真實,一直是該團提升實戰化作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將精確訓練融入野外駐訓中?吳國民大膽組訓,在長途奔襲過程中拉開間距進行內部對抗,將干擾距離細化,探索出“最大干擾距離”“最優干擾距離”“特殊天氣干擾距離”等一系列精確概念,明確了各型裝備的實戰化性能極限,為精細化訓練打下了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