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大媽”是怎樣煉成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17 09:49:44


  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馬年大年初一,“中國大媽”又開始爭相購買金飾。

  經《華爾街日報》推介,“中國大媽”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詞語。

  一個時期以來,林林總總關於“中國大媽”的消息占據了媒體的顯要位置,她們搶購黃金,引起世界金價變動;她們占據了比特幣貴賓用戶40%的份額,一擲千金頗有些“土豪”的氣魄;金價暴跌,她們待宰羔羊般被套牢的鬱悶,又令人嘆息。“中國大媽”被塑造成一個強勢甚至強悍的、喜歡扎堆兒跟風、有些非理性的特殊群體。

  顯然,時下輿論中的“中國大媽”多少有點被妖魔化了。然而,我更關注“中國大媽”是如何煉成的。

  家庭是“中國大媽”最基本的場域。她們大都是家庭主婦,掌管著家中的油鹽柴米醬醋茶等一應大事小事。操心多,對家庭的大小事務自然更有話語權,自然在物價的潮漲潮落、風雲變幻中變得異常敏銳。她們櫃台前搶金的身影,不過是灶台前身影的一種場景轉換。

  男女同工同酬為“中國大媽”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她們從年輕時代起,就得以走出家門,參加工作,取得薪酬,擁有了養家的能力。因此,在子女教育、家庭建設等方面,她們至少都可以和“中國大爺”平起平坐,共同決策。同時,由於融入社會,“中國大媽”的社會交往網絡也比自己的前輩廣泛得多,這就使她們有了更多交流的渠道,有了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女性間同聲共氣的相互激勵。

  曾經的“鐵姑娘”榜樣是“中國大媽”特殊的文化背景。從50歲的中年婦人,到80歲的老嫗,都經歷過一個共同的時代——1960~1970年代。那時候她們接受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社會化教育,受到了“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審美教育……

  於是,敢想敢幹、熱情衝動的“中國大媽”出現在今天的經濟生活裡。

  然而,事實上,“中國大媽”搶購黃金,根本改變不了金價的最終走勢。

  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中國大媽”現象折射的其實是當前的中國消費者不差錢,差的是投資出口。如今中國居民個人儲蓄餘額已高達41萬億元,可見中國潛在的巨大投資需求。

  “中國大媽”本無意與華爾街精英一決高下,支撐大媽對黃金不懈追求的,不全是升值誘惑,而主要是安全感的缺失。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子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