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演兵場上的金戈鐵馬、壯懷激烈相比,武器領域科研試驗雖然少了些火藥味,但准星同樣瞄准的是未來戰場……
“基地自1958年成立以來,先後完成了數千項航空、防空武器裝備的科研試驗任務,僅2013年就完成了上百枚武器的實彈射擊試驗任務。”在寒風凜冽的野外試驗場,基地試驗處副處長楊社強對記者說,“這些年國家經濟發展了,武器裝備建設加快了,每年我們都從年頭忙到年尾,好幾年春節都把餃子抬到了發射陣地上。”
在完成如此繁重的武器試驗任務的同時,基地還在探索武器試驗的重大轉型。楊社強說:“科研試驗只是驗證武器設計的性能指標,離真正的戰場還有一定距離。如何提高武器在實戰化條件下的適應性,是我們科研試驗轉型的新方向。”
和楊社強一樣,基地武器一區副總工程師李鴻也埋頭於實戰化條件下武器適應性研究。“我們發現,武器裝備的性能指標在實戰條件下往往難以得到完整的實現。”李鴻說,將武器裝備的性能試驗向作戰試驗延伸,掌握裝備在實戰環境下的使用效能,這樣既能大幅度地縮短新裝備形成戰鬥力的時間,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裝備的作戰效能。
“信息化時代,武器和作戰、指揮平台是一個整體,互相關聯,單獨評價一個裝備的性能指標是遠遠不夠的。”這位幹練的女大校說,實際上,空軍在基地連續組織的“紅劍”系列體系對抗演習,同樣具有作戰試驗的性質,“我們設想未來戰爭,並組織部隊和武器通過演習來試驗戰爭。”
“基地就是一個作戰實驗室,不管是訓練還是科研,都是為戰鬥力服務。”基地政委金心華說,“讓戰鬥在實驗室打響,變軍事訓練和科研試驗為作戰實驗,是我們這一代基地人的責任,也是我們基地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的具體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