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憲法學研究要彰顯中國精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0 09:46:54  


  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憲法學是法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憲法學得到長足發展,專業人員大量湧現,全國和地方的研究機構林立,學術團體活躍,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憲法學各類教材、論文車載鬥量。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憲法學》編寫問世,為憲法學的研究與教學提供了優秀讀物,對社會作出了有益貢獻。總之,我國的憲法學研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與此同時,憲法學界的辯論和不同觀點的交鋒也時有發生。當然,這些學術交鋒是在平和正常的氛圍內展開的。在雙百方針指引下,這種學術交鋒貫徹百家爭鳴的精神,往往都能充分說理,以理服人。憲法學研究理應遵循自身規律,腳踏實地,符合中國實際,關注重大現實問題。在當前環境下,憲法學研究應當怎樣找到突破口,進行真正學術上的建樹,以繁榮憲法學這塊園地?這是值得深思的。中國精神應是當代中國憲法學的基本特色,它包含一些基本方面。

  首先就是符合中國國情。憲法具有自身規律性,憲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體運行途徑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憲法經驗不可以照搬。中國的憲法在法治觀念、民主實踐、憲法原則、憲法文本、司法適用等方面與其他國家存在差異,當代中國自身的憲法實踐理應是研究重點。中國憲法研究既要積累憲法學的成熟成果,又要注重中國發展的特殊國情,否則就會在研究上迷失方向。在研究重心上,應以研究自己的法律問題為主,在研究指向上,其起點、重心和歸宿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關注現實是重點。憲法與法律一樣,其生命在於實踐。現在一些年輕學者喜歡在研究中引用外國憲法案例。這種研究對於了解外國憲法的運用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其研究不關注中國現實,則實用價值就不大。憲法學研究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豐富的社會實踐是憲法學研究的源泉。學者應用更多精力去關注中國的社會實踐問題,用憲法學原理去說明、分析、闡釋社會實踐中所發生的各種事件。只有以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為主要內容,以科學論證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為價值目標,憲法學研究才能真正具有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的憲法學研究還須繼承中國優秀法律文化傳統,用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族精神確立憲法學自己的民族特色。當然,這仍然離不開活生生的社會實踐。憲法學的理論觀點來源於實踐,又需要回到實踐中接受實踐的進一步檢驗,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和利用我國自己的法律文化資源,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法律文化作出新的發掘整理,對那些有利於法治建設的積極因素進行科學梳理,使之成為憲法學中國精神的要素。

  (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