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不中不英 香港百年孤寂誰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6 13:29:46  


老式船影緩緩滑過香港現代大樓林立的維多利亞港,既現代又老式;擺脫殖民悲情,香港正尋找自己的文化認同,不中不西、又中又西正是她的歷史與利基。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四月底,一群以年輕學者、大學生和文化界為主的年輕人進駐中環皇后碼頭前的小廣場,在舊碼頭搭起帳篷,貼上標語,擺出長期抗爭的姿態,希望阻擋港府的碼頭拆遷計畫。貼滿標語的小廣場上,出現了香港罕見的用語:“本土文化”!

  聯合報報道,回歸十年,香港的中國化、國際化和去殖民化都在同步進行;但另一方面,香港人的“香港意識”卻也在覺醒。從去年底港府拆除天星碼頭遭遇抗爭開始,香港社會即湧現一連串集體記憶、本土歷史、市民自主的呼聲,文化界、娛樂界、網路族群乃至老式茶樓,人人都在談香港應保留什麼樣的本土特色。

  這股懷舊風的興起,與港府一味發展經濟卻壓抑文化有關。“港府的城市規劃手法是很法西斯的。你看,老電影院全拆光了,老餐館也在快速消失。”犀利的青壯代文化人胡恩威說:“不斷拆除舊區,全是為了方便炒家蓋大樓。拆光了攤販、老區,拆光了平民的記憶,香港會變成一所大監獄。”

  香港藝術館最近展出一個視覺藝術展,主題“不中不英”四個字,反映了香港百年來的認同困惑。港英時代的香港,有它殖民的悲情,也有一種別於落後中國內地的優越;回歸後的香港,有終於歸宗的安頓,也有特殊性消逝的苦悶。尤其語言上的游移,香港的雙語教育,英語、粵話、普通話的混合,港人雖最具國際語言能力,卻又難稱典雅。

  香港藝術館館長譚美兒說,香港人一直習慣用別人的語言邏輯思考問題,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卻忘了自己的文字和語言,才是自己的呼吸。“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特殊地位,也是喚起香港人自我意識的重要因素:“一國”沒問題,但“兩制”的意義何在?若隨手丟掉自己的記憶,香港的特殊性在哪裡?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馬傑偉做的調查發現,港人對於共產黨的印象依然不佳,以十為滿分的話,只有二點九一分,但自認“愛國”的為六點四九分,與“愛港”的七點五二分並不相悖,顯示港人的身分認同不再兩極化。

  香港人是中國人,這沒問題,但香港人更要做香港人;“不中不英”是反省,也是提示。

  抵不過港府的強悍手段,皇后碼頭五月底終於確定要拆。守在皇后碼頭的最後幾位年輕人,對來訪的台灣記者談到和樂生運動人士的交流經驗,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情。一個光著膀子的小子憤憤地說:“我才不在乎什麼集體記憶、本土意識!但政府今天敢拆碼頭,明天他就敢拆別的。我們不反抗,他就以為幹什麼都可以。”

  看來,香港剛萌芽的本土意識,包含了比文化認同更複雜的內容。 


    相關專題: 香港回歸1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