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采藝介紹,“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等一批重點工程,科學保護沙化土地5.38億畝,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億畝,“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綠線”向西移動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區春季嚴重沙塵天氣次數明顯減少。
治沙和致富相結合,沙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各地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利用沙區獨特資源,適度發展中藥材、優質牧草、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產業。黃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綠洲等地形成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產基地,年產幹鮮果品4800萬噸。”黃采藝說。
科技創新為荒漠化防治提供強有力支撐
堅持以水定綠,選用推廣耐乾旱、耐瘠薄、抗風沙的樹種草種,科學配置林草植被;建立26個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和13個沙塵暴地面監測站,組織開展林草濕荒調查監測;加快防沙治沙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壓沙固沙機械、灌木平茬機械、無人機飛播等設備和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科技創新為新時代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去年成立的三北工程研究院,聚焦“三北”工程科技需求,積極開展科技攻關、戰略咨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瞄准生態治理難點、卡點,研發一批應急關鍵技術。“在生態灌溉用水方面,我們專門召開‘三北’工程生態用水戰略研討會,提出通過‘開源、節流’緩解生態用水不足。”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介紹,“開源”即爭取生態灌溉用水指標;“節流”即研發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礦坑水等非常規用水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節水造林技術;在老化退化林修復方面,提出科學認定老化退化林的分級、分類、分區思路。此外,研究中國荒漠化150年動態變化過程與趨勢,繪制全球首個溫帶稀樹草原高精度分布圖,開展“三北”全域生態本底調查,謀劃提出一批聯防聯治項目選址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