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現場(中評社 李婷萱攝) |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22日,“中美民眾對話2024”系列活動在京舉行,活動以“探尋前行之路”為主題,中美各界人士分別從旅遊與生態、人工智能、長期居民、餐飲業、商業與投資、體育六個主題進行交流對話。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在致辭中表示,我們必須從長期的角度看待中美兩國人民的關係,溝通建設是十分重要的,有時我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政策,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興趣,但我們需要通過溝通瞭解對方以建立長期的友誼,這是我們進行對話的目標。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表示,中美兩國民眾之間的關係是中美關係的基礎,1971年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對美國和美國政府的看法,推動中美關係走向了正常化,而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加強這種關係,如何在困難時期維繫我們的關係。
“我認為中國人民是優秀的文化大使,一個出租車司機、一個街上的面條小販都是如此溫暖好客。但美國媒體對中國的描述總是沒有積極的故事,這些故事並不能反映人們在中國的真實經歷”。談及兩國的旅遊與生態時,全球公園組織理事長道格拉斯·莫里斯表示,旅遊業具有巨大潛力,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可以通過中美在國家公園領域的交流來尋求更多共同價值,並將其擴展至對國家的理解和尊重。
中美兩國的民間交流在方方面面,談及餐飲業時,《一嚼兩千年》作者、飲食人類學研究者曹雨指出,華人移民可以說是美國加州農業的先鋒開拓者,中美的食物交流很早就開始了,中餐也在美國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第一波浪潮是在李鴻章訪美之後開始的,第二波則是在尼克松訪華之後掀起的,在這一波波的浪潮中美國人逐漸瞭解了中國食物。
北極光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鄧峰表示,今天我們所談論的“People to People”不只是中美之間的對話,它同樣有關於兩國人口的流動與交換,站在中國的角度上就是讓外國人來華更加容易、更加方便與安全。我們不必談論政府對政府之間的政策,而是應該更注重生活環境,因為這似乎比商業生態系統或是政治更重要,就像目前中國的簽證對於外國人來說已經更加開放,外國人對移動支付的接受度也更好了,我們還可以在很多方面進行改進以便於更多外國人來華交流。
本次對話從11月20日持續到23日,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對話邀請了中美兩國各行業數十位代表性人物進行對話,旨在增進兩國民眾的相互理解,建立長期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