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民族認同的家族文化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24-11-21 00:23:43


  中評社╱題:“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民族認同的家族文化效應 作者:鄢姿(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順興(漳州),閩南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民族認同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石,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渠道。家族及其衍生的宗族,又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單元。家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容性和排他性俱在、尙義性和功利性共生等雙重特徵。因此,在“兩制”台灣方案的研制、實施和完善中,以兩岸共同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對家族文化進行揚棄,即批判性繼承發展,弘揚以認祖歸宗為原動力的家國情懷,推動基於兩岸閩南人精神家園建設的民族認同至關重要。通過觀察台灣霧峰林家家族發展歷程,分析近年來台中霧峰區關於市長“立委”議員等相關選舉數據,實證積極的家族文化在兩岸同胞血緣聯繫、家族傳承以及社會聯動等方面具有優質效應。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通過深耕祖地文化、活絡文化同源、宣導通力合作和搭建智能平台等實踐路徑,特別是認同兩岸同宗同國的宗族,以兩岸“宗親貿易”方式,打牢民族認同的經濟共同體基礎。

  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時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①兩岸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充分發揮家族文化在兩岸民族認同中的重要作用,對探尋“兩制”台灣方案的實踐、推動祖國統一具有重要參考價値。

  一、“兩制”台灣方案下兩岸民族認同的重要意義

  (一)“兩制”台灣方案民族認同的內涵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 “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②。“兩制”台灣方案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針對台灣特殊情況而提出的一種政治構想,既意在充分保障台灣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尊重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更重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因此兩岸同為中國人的理念可逐級具象化為同國(中國)、同族(中華民族)、同宗(祖宗)、同家(家族),以血濃於水的家族傳承、榮辱與共的家族歷史、心靈契合的家族文化,共奔復興的民族偉業,共建兩岸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推動兩岸完全統一。

  (二)兩岸民族認同現狀及挑戰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相互承認形式與社會生活語境假設相聯繫,社會成員通過走向他們共同目標的構想,形成一個價値共同體”③,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作用,指出“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④兩岸民族認同指的就是海峽兩岸的同胞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可和歸屬感。這種民族認同感不僅來源於共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更契合了彼此對於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共同追求。

  自甲午戰後,台灣遭日本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在百餘年的歷史轉折和變革中,台灣在歷史發展背景中形塑了特殊的社會記憶。由於台灣相對祖國中心的邊緣與特殊歷史形成的多元社會,使得台灣的文化認同與肯認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⑤當前,雖然兩岸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但由於歷史原因和政治分歧,兩岸民眾在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甚至面臨諸多挑戰。⑥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和對兩岸關係的認知上,也反映在文化、歷史、價値觀等多個層面。特別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台灣島內“台獨”分子逐步建構“台獨史觀”,企圖通過塑造並建構一個所謂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歷史觀,來誤導台灣同胞在歷史上的認同。在歷史教科書長達三十多年來“去中國化”錯誤的“台獨史觀”荼毒下,台灣部分民眾對於“中國人”的身份持保留態度,而傾向於強調自己的“台灣人”身份,這無疑給兩岸民族認同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據台灣政治大學自1992年至今,沒有中斷過的對中國台灣民眾“國族認同”趨勢硏究最新的數據(圖1)顯示,台灣同胞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者高達58.5%;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同時是中國人”者占34.7%;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僅有3.5%。⑦

  [圖1: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19)]

  面對當前兩岸民族認同的認知偏差,從超越政治和意識形態差異而強調地域認同和族群認同重疊的家族文化效應入手,藉助血緣、親緣和地緣的情感紐帶,能夠有效地幫助台灣同胞追尋共同的歷史記憶,進而深化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認同。

  二、家族文化在兩岸民族認同中的價値意蘊

  家族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世代相傳的價值觀、信仰、習俗以及行為準則。這種文化形式,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族群特色,對於維繫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充分發揮家族文化正面效應,順暢民眾溝通,增進瞭解,纍積互信,化解矛盾,尋求共識,既是應對當前兩岸民族認同的挑戰,也是探索兩岸融合新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家族文化及其雙重性闡釋

  家族文化依託血緣、宗親關係為紐帶而傳承。它旣包含了家族內部的親緣關係,又體現了家族成員對於共同祖先、家族傳統及家族榮譽等的尊崇與維護。家族文化作為一種深厚的社會現象,承載著世代相傳的價値觀、信仰、習俗和行為規範,并通過族譜記載、家庭教育和節慶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承。家族文化是家庭或族群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積纍與形成的精神與物質財富的總和,是個體成員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參照。家族文化塑造族人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値觀,乃至所屬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但是,家族文化本身又具有雙重性,即相容性和排他性俱在,尙義性和功利性共生。在家族發展過程中,他們追求族群認同、宗親認同和鄉黨認同;注重同族、同鄉凝聚,共同經商;重祭祀、講究血緣,為家鄉捐資造福;一旦家族利益受到侵犯,宗族間容易產生衝突、發生宗族爭端,甚至引發封建械鬥。⑧因此,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文化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與延續性,旣能夠在歷史長河中抵禦外來文化的衝擊,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與純粹性,又可以汲取、扶植或利用各種新的社會因素,來擴充和加強家族組織的社會時代適應性,以保持一定的活力和進取精神。⑨弘揚家族文化正面效應,批判性繼承發展即以家國情懷和兩岸共同價値觀(仁義禮智信)對家族文化進行揚棄,對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具有積極的現實效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