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民進黨當局再將矛頭對准“黃飛紅”,誰承想再次展現了“反向帶貨能力”……
“遭禁”的相關新聞在大陸社交平台登上熱搜後,網友們紛紛湧入“黃飛紅”電商直播間瘋狂下單表示支持。品牌相關負責人受訪表示,企業在台灣市場沒有經銷商,被禁止輸入後,近日產品銷量反而大幅上升。
該負責人還表示,“期盼兩岸早日統一,台灣同胞可以早日吃到家鄉味,大陸的同胞也可以早日吃到台灣的美味”。
“改名‘黃飛綠’就可以嗎?”
從早年的愛奇藝到螺螄粉、“魔芋爽”,再到這次的“黃飛紅”,近年,凡是台灣民眾喜愛的大陸產品,都被民進黨當局動輒扣上所謂“統戰”的帽子,加以封禁打壓,其“逢陸必反”的居心昭然若揭。或許正如台灣網友所言,“凡是當局撈不到錢的都要被罰”“改名‘黃飛綠’就可以嗎?”
台灣《中國時報》曾評價,像“黃飛紅麻辣花生米”“魔芋爽辣條”等諸多大陸食品,在台灣已流行多年,民進黨當局卻突稱此類食品乃為“非法食品”,並協調多部門啟動聯合稽查,查緝走私商品,不禁讓人懷疑,此舉動當真是為了食安?
評論稱,台當局恐怕應是罹患了“廣泛性中國焦慮症”。只要見到“中國”二字和涉及“中國”有關的人事物,就會精神緊綳、焦躁不安、草木皆兵,常不分青紅皂白地對與大陸有關的許多事情予以歧視打壓。
然而,台灣民眾被大陸美食、影視等流行文化吸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任冬梅曾分析,大陸以影視文娛產品、社交媒體平台及其上展現的生活方式為代表的“文化軟實力”,正越來越吸引台灣青少年的注意。任冬梅說,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兩岸在文化層面天然存在的親近性,讓台灣青少年願意接近、認同、甚至模仿大陸的流行文化,人為築造的高牆並不能阻擋這種喜愛與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生,因為“生活方式”的呈現,本身就有巨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