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30多個碼頭的數萬名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漲薪,反對港口機械設備自動化。新華社發 |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據新華社消息,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港口工人大罷工日前暫時平息。勞資雙方就工資問題達成初步協議,同意延長主合同至明年1月,其間繼續展開談判,港口自動化問題成為雙方下一步博弈焦點。
回顧美國港口罷工歷史,自動化一直是勞資雙方除薪資外最關切的議題之一。工會擔心碼頭工人飯碗被機器取代,借由罷工等長期抵制港口自動化;資方擔心勞資糾紛進一步推升運營成本,希望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更迫切地推動自動化。在雙方糾纏不休及政治幹預乏力背景下,美國港口錯過技術創新浪潮,運營效率與其他國家差距逐步拉大,並在罷工等影響下不斷給供應鏈乃至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成本與生計之爭
美國港口勞資糾紛由來已久,主要聚焦兩個方面——薪酬水平和港口自動化。在碼頭工人和工會看來,薪酬關乎賺多賺少,自動化可能意味著飯碗不保。因此,美國港口歷史上的重大技術升級,大多會引發勞資矛盾升級。
最典型的案例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貨船裝卸作業主要依靠碼頭工人,耗時長、風險大,與之對應的是人工成本高。由於過於依賴人工,港口運營效率受到工會制約,資方不得不迫於工會罷工壓力而支付高額薪酬。直到集裝箱出現後,裝卸時間和人工需求大大減少,這一局面才出現轉變。
美國《紐約時報》這樣描述集裝箱給港口帶來的變化:“1956年4月的一天,當地官員聚集在紐瓦克港見證第一艘集裝箱船起航,慶祝美國港口效率提升的一個裡程碑……代表東海岸碼頭工人的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一名高管卻驚恐地看著這一幕,表示他想擊沉這艘船,並用臟話來強調他的觀點。”
據記載,當第一艘船從紐瓦克啟航前往休斯敦時,人工裝載貨船的成本接近每噸6美元,但在集裝箱廣泛使用後很快降至每噸16美分,其中大部分節省自人工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