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上海張江這座昔日“醬菜小鎮”變身“科創策源地”。
駐足張衡路,上海光源照亮“微米界”,支撐用戶完成2萬多個前沿課題。一河之隔,羲和激光裝置的輸出功率相當於將10個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總功率匯聚到一根頭髮絲上,助力“科研加速跑”。再向東行約150米,蛋白質設施牽住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牛鼻子”。
行走張江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目不暇接,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了直觀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浦東要在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率先試、出經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張江科學城“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堅持以改革破題、為創新開路。
“沒有制度創新,何來產業創新?”藥明巨諾政府事務和公共關係部負責人孫靜打開話匣子。2016年落戶張江,企業專注的細胞免疫治療在國內還處萌芽期。未來產業何來經驗可循?特殊原料如何進口?生物安全風險怎麼防控?
一次“會診”蹚出監管新路。科經、商務、藥監、海關等12個部門上門“會診”、開出“藥方”:推動建立聯合監管機制,啟動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試點,為生物醫藥企業特殊物料進口辟路徑。
一份“名單”激活新藥創研。推出生物醫藥企業“白名單”制度,助力生物醫藥特殊物品“進得來、通得快、管得住”。隨後,“浦東經驗”復制全國,我國迅速躋身全球細胞治療第一梯隊。
徜徉張江科學城,處處活躍著制度創新催生的“勢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