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閩南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徑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6-17 00:23:42


 
  (二)閩南文化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支點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是維繫兩岸同胞不可隔斷的情結所在,在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上發揮重要作用。“愛拼才會贏”是閩南人的精神標識,激起兩岸同胞的精神共鳴,使兩岸人民“心靈相通”。閩南文化的凝聚力,一是發揮著包容并蓄的作用,二是體現閩南文化的通融性。以兩岸同根同源的閩南文化為基點,台灣青年在多樣的閩南文化聯結活動中實現深度文化體驗,如關帝文化節、保生大帝文化節、閩台歌仔戲、泉州南音等。與大陸同胞經常互動、接觸,產生情感聯結,逐漸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兩岸同胞首先要增進瞭解,進而相互認同,達到心靈契合。台灣地方文化和閩南文化均源自於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人民說同樣的閩南話,有相似的民間信仰,通過閩南文化的交流,增進兩岸人民的文化共識,促進心靈的契合,從而共同擔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與使命。

  其中一項以在廈門市就業的台灣青年為調查對象的研究顯示,有71.6%的受訪者表示參與過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且參加內容豐富的兩岸文化活動的台灣青年均表示該舉措有助於消除對大陸的心理隔閡〔16〕。2012-2019年間參加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營員們表示通過研習、交流及參觀考察,促進兩岸青年學子文化交流,充分感受閩南文化,促進台灣青年加深對祖地文化的瞭解,并致力於共同傳承和弘揚閩南文化,讓兩岸高校青年學子的心貼近了〔17〕。

  四、促進和深化兩岸閩南文化交流路徑探索

  已有研究提出的以閩南文化為載體,促進兩岸同胞文化交流的舉措主要包括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理論研究、加強“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特色學科建設、開展閩南文化可視化傳播建設項目〔18〕;不斷加大和提升閩南文化交流面、豐富交流的內容、不斷創新兩岸文化交流的途徑〔19〕;增強閩南文化的認同感,以漳台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為紐帶,深入實施“四個交流工程”〔20〕。

  閩台兩地有著天然的“五緣”關係,血緣相親,文源相同,以閩南文化為依托,增進台灣青年對兩岸共有的歷史文化的瞭解,將有益於逐步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一)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續閩南文化的傳承性和創新性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閩南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構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開展與澎湖融合發展實踐”。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可以嘗試以下途徑:一是泉州、漳州兩地依托祖根文化優勢,充分考慮台灣同胞的族譜對接和尋根祭祖需求,積極開展“泉漳台根脈對接”活動,建構祖根文化交流中心,增加文化交流內涵;二是擴大閩南文化在東南亞乃至世界的影響力,例如將朱子理學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逐漸得到東南亞社會的普遍認同〔21〕,泉州南音在東南亞的傳播等,促進東亞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三是增進兩岸文化機構、藝術團體和學術機構的合作空間,建設集文化展示、閩南民俗、技藝展演和學術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閩南文化品牌交流平台。

  建立規範化的兩岸閩南文化傳承發展項目。如促進送王船儀式、閩台歌仔戲、漳州手工製香技藝等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發揮閩南書院文化傳承和創新在鄉村振興中的意義與作用;探索閩南土樓民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探索閩南海洋文化傳承和創新性發展。在推動閩南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兩岸同胞增進交流和理解,使兩岸同胞“心連心”。

  (二)持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統化和精品化,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

  《意見》指出,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當前應持續推進閩南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統化和精品化,增進兩岸融合發展,達到心靈契合。

  多元化是指兩岸文化交流形式多樣化。如建立海峽兩岸族譜文獻館、舉辦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設立閩南方言研究機構等,在各種形式活動過程中傳授和推廣閩南文化。

  系統化是指持續開展促進兩岸融合的主題文化交流活動。一是發揮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如關帝文化節、保生大帝文化節、開漳聖王文化節及尋根謁祖、族譜對接等文化交流活動;二是開展閩南藝術相關的系列文化活動,如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兩岸歌仔戲藝術節、閩南民間民俗展演和閩南民間技藝展演等;三是開展閩南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如2021年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和廈門文化旅游局共同主辦的海洋·非遺文化論壇。

  精品化是指重點推進影響大、知名度高、台灣青年參與度廣的閩南文化主題活動建設。如海峽兩岸開漳聖王文化節打造兩岸文化交流品牌;構建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品牌,台南市和泉州市的歷史文化建築都有著豐富的鄭成功文化資源,鄭成功文化具有海峽兩岸地域特色,是海峽兩岸同胞認同并擁有的中華民族文化。 

  (三)搭建閩台兩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灣青少年文化認同

  閩台兩地中小學校加強校際交流,著手建立一批兩岸青少年研學基地,比如海峽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研習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專題講座、交流座談、實地考察、文藝聯歡和體育競技友誼賽等,讓兩岸青少年相互瞭解以及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運用新媒體和互聯網開展體驗式、沉浸式閩南文化交流活動,讓台灣青少年瞭解和體驗閩南文化的精神,提升台灣青年學子對祖地文化的認同,促進兩岸青少年的心靈契合。

  海峽兩岸的文化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中華文化。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對話機制的建設,提升兩岸文化認同。個體的認同心理要素是一種從認知到情感,進而影響到行為層面的心理過程,并與整個社會環境相互作用〔22〕。從文化認知入手,即增進台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學藝術、歷史淵源、語言文字、閩南技藝傳承和風俗習慣的認可和接受程度。文化認知會影響台灣青少年的心靈契合程度,同時在實踐層面也對其國家認同狀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董莉,李慶安,林崇德.(2014).心理學視野中的文化認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8-75.

  〔2〕林德榮,蔡沙沙.(2023).閩台宗親聯結提升台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機制研究.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79-92. 

  〔3〕孫吉傑,李松林.(2020).論兩岸南音交流在推動中華文化認同中的獨特作用.武夷學院學報,(10),62-66.

  〔4〕楊雪燕.(2013).閩南文化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27-31.

  〔5〕張嘉星.(2017).再論閩南文化形成於初唐.福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23-28.

  〔6〕湯漳平.(2014).試論閩南文化與楚文化之關係. 2014世界閩南文化節交流論壇-閩南文化的當代性與世界性論文集,98-106.

  〔7〕〔8〕林華東.(2020).論閩南文化的繼承性與創新性.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2-46.

  〔9〕〔10〕〔13〕朱定波.(2013).海峽兩岸應共同構建閩南文化傳承體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3),116-120.

  〔11〕〔12〕〔19〕林曉峰,曾萱.(2018).閩南文化在推進兩岸“心靈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徑.閩台文化研究,(2),5-12.

  〔14〕〔20〕張晗,蘇奕斌.(2023).用閩南文化點亮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N].閩南日報,2023-9-21(1). 

  〔15〕鄭鏞.(2015).從開漳聖王信仰看閩南文化的傳播.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7.

  〔16〕巨東紅.(2020).台灣青年大陸社會參與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廈門市的調查分析.閩台關係研究,(1),49-61. 

  〔17〕曾昱.(2023).兩岸青年文化交流融合發展新路的實踐探索——以閩南師範大學“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為例.閩台文化研究,(4),93-97.

  〔18〕李順興.(2021).以閩南文化為紐帶 服務兩岸融合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48-49.

  〔21〕鄧文金,林曉峰.(2022).閩南文化學術研究的新進展——海洋·非遺文化論壇(廈門)學術成果綜述.閩台文化研究,(1),116-120.

  〔22〕傅承哲,周子玥.(2020).內地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心理融合機制比較研究.青年探索,(2),99-112.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5月號,總第317期,P115-119)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