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很複雜:圍墻老舊,外表開裂、內裡中空,加固禁用混凝土,只能一點點注土,最大限度維持原貌。老窗不能拆,6個木匠忙活3天才能修好一扇窗戶;買新窗只需800元,修舊窗卻花了幾千元。建築垃圾需要清理,大型車輛無法進入,只能換小型拖拉機,足足運了100多趟。
“修繕屋子不但費錢,更加費心。”錢正坤說,不少施工細節,一商討就是幾天;方案定不了,有些工程只能暫停。歷時18個月,民居終於變成了民宿,院落煥然一新,結構未變、風貌依舊。
不只錢正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會澤古城,翻新自家老房,經營咖啡、奶茶等餐飲業,讓老街煥發新活力。
“有人住才有人管。民居最大的風險是年久失修,單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會澤縣副縣長朱玉航說,古城保護有法律依據,會澤古城早已杜絕了拆舊建新,“對居民來說,開民宿也好、做餐飲也罷,做好保護需要合理利用。”
文化如何傳承
作品變商品,斑銅手藝煥新彩
銅幣雖然不再使用,但鑄銅技藝依然在會澤傳承。
天然銅礦石含有各種金屬,經冶煉熔鑄形成的銅帶有橘紅色斑紋,故稱斑銅。以斑銅製作的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亦稱斑銅。斑銅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張克康是張氏斑銅第十二代傳人,經營著一家斑銅老店。其子張偉大學畢業後,想接手老店,父親卻不同意。張克康有自己的憂慮:斑銅以前用於製作洗臉盆、茶壺等日用品,如今只能製作工藝品,可工藝品哪有那麼好賣?
張偉卻信心十足,尤其是在技術改良方面。他大學所學專業是化學,憑借專業技能,摸清了浸泡斑銅的藥水成分、比例。經過改良,斑銅製作工序能夠滿足環保要求。2013年,張偉辭職返鄉,接手了家裡的斑銅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