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民意因素特別是大陸民意在兩岸博弈中的角色日益突出,以此次金門撞船事故為例,即便是在選後島內民粹退潮、降溫期,大陸洶湧的網絡民意仍可以令島內民粹升溫、重燃,進而造成“熱對抗”的結果。
就大陸對台策略而言,需把握“硬”和“軟”之間的辯證關係。
所謂“硬”和“軟”的關係,就是“原則性”和“靈活性”之間的關係,也是“鬥爭意志”和“鬥爭藝術”之間的關係。“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長期被視為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特徵之一,但不可否認,台灣社會能否切實感受到“硬”和“軟”的區別,是否做出有利於大陸對台政策的反饋,恐怕還需要更加客觀的評估。
尤其在民進黨已經連續執政近8年、將邁入第9年,但支持民進黨民意比例降至四成的背景下,大陸應該深入總結近年來打擊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團結爭取台灣人民的整體成效,進一步提升對台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面對“朝小野大”新政局,大陸對台“兩手”精準度應進一步提升,達到“賞罰分明、收放自如”的更好效果。例如,選前大陸對台經貿杠杆運用得當,有關農產檢疫的“屏東模式”、“台東模式”均轉化為此次選舉結果中民進黨的劣勢(民進黨得票首次在屏東不過半、在台東不足30%)等,需加以優化和推廣,抓住目前非綠縣市占多數的契機,全面加強與非綠縣市交往,包括恢復並開發大陸旅行團特定觀光路線等。
就兩岸民間交流而言,需把握“情感”和“情懷”之間的辯證關係。
近年來,隨著大陸科技實力與流行文化吸引力的增長,“抖音世代”、“小紅書世代”逐漸取代所謂“天然獨”成為新一代台灣青年的新特點、新標籤,也體現在2024選舉中民進黨與“台獨”勢力遭到島內多數青年唾棄的事實,這再次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根本上看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的重大論斷,也為接下來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特別是青年交流,提供了主動作為的大好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