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作家的飲食美學:《粵菜記》的文化底蘊
http://www.CRNTT.com   2024-02-25 10:00:20


 
  這是滲透著作者個人生活體驗的書。作者是個有心人,自小是個貪嘴的食客,從江蘇到貴州再到廣東,在吃遍廣東美食的體驗裡,作者的書寫融入了濃厚的個人體驗。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結合中,作者不僅著眼於菜品本身的誘惑力,還講述了菜品給人的精神上的享受。盛慧在文中多次強調與親人共餐,兩個女兒參與品嘗粵菜的表情,真實而又有說服力。

  這是一本誘惑讀者品嘗粵菜之美的書。盛慧的書寫,帶著生活的聲響,也帶著作家的語言。作者將散文化的語言以及小說貼著人物去描寫的功力,運用到該書的創作之中,在體味粵菜美食的同時,展現出粵菜地域性的特徵。如吃魚生時的瘦魚環節,吃荔枝菌的固定時間段,各種雞的做法,煲仔飯的火候和粵菜做湯的神韵,每一個菜品,都融入了作者細致的觀察、精心的調查,在一一鋪排之中,讓讀者感受到粵菜原來如此大有來頭,具有有別於其他菜系的物質性存在。盛慧牽引著讀者的味蕾,一步步讓讀者陷入粵菜的魅力中。

  這是一本富有厚度、溫度和人情味的書。品菜,菜是客體,人是主體。正像一本書的欣賞者,食客構成了對一個菜品的解讀。盛慧在這本書裡,牢牢把握食客的心理體驗,讓一盤菜不僅成為食客們滿足口腹之欲的佳品,也成為精神世界裡的至美享受。厚度在於對菜品歷史感的鋪排,作者查閱了大量資料,也引用民間傳說。作者不只寫那些能登大雅之堂的名菜佳肴,也寫藏於凡俗之家的民間美食,讓小小菜品,融入人間溫情。作者在《小吃一味似故人》裡,談到普寧豆幹,講到外嫲去世前回娘家的細節,寫到了人間親情,寫到了外嫲去世後“味道裡終究缺了一點什麼”,盛慧的書寫筆筆含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嶺南,感受著粵菜的一切,也感受著粵菜裡的親情。

  這本書的書寫娓娓道來,作家的愛人是潮汕人,在《茶配之味》裡,作者寫了岳父大人愛茶的細節。把潮汕人喝茶的生活美學闡述得富有格調。水、火、器、烹、飲,每個環節都寫到。有茶喝,有餅食,有涼果等茶配,讓人在飲茶中感受到潮汕的食物之美。作者筆鋒一轉,說起腐乳餅、束砂、蘭花根、綠豆餅、南糖、書册糕,如數家珍。

  讀盛慧的《粵菜記》,像有一位熱心人領著你走街串巷,不知不覺中,嶺南已被你游覽了大半,嶺南的菜品讓你滿口生津。《粵菜記》無疑是盛慧對嶺南人文的一次銘刻。

  (來源:光明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