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工智能為湖北制造業發展插上智慧翅膀
http://www.CRNTT.com   2024-01-27 16:34:10


 

  近年來,湖北人工智能領域不斷創新發展,擁有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等4個“國字號”人工智能重大創新平台和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共同構成全國首個集人工智能和超算的多樣化雲服務化算力集群;聚焦人工智能關鍵通用技術及專用技術領域,目前湖北在機器視覺、模式識別、無人駕駛、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特色產品。

  以武漢市為例,目前武漢人工智能企業數已達650家,較2022年底增長35%。其中,上市企業1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1家。

  如今,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各行各業,為推動行業轉型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提供智力支撑。以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科大訊飛為例,近年來,該企業聚焦智慧醫療領域,推出科大訊飛智慧醫療AI系統,通過對大量醫學數據的深度學習和分析,發現醫生診斷中的錯誤,并及時進行修正,有效降低了發生醫療事故的風險。

  傳統制造業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相互碰撞,能擦出怎樣的火花?

  近年來,中冶南方不斷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和智能裝備在冶金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通過工藝模型、人工智能和專家知識庫實現鋼鐵生產各環節的數字化控制和自適應、自決策控制,實現生產過程一鍵式操作。

  比如,在取料環節,中冶南方推動近30台堆取料機、卸料車等24小時連軸運轉,操作人員在遠程監控中心就能“一鍵完成”原料入庫、供料、混配、自動盤庫、更新庫存等任務,所有設備可高效、協同作業,加上取、制樣自動化,實現無人化智能協同,最終可減少現場操作工約70人。

  在農業領域,人工智能的作用也正加速體現。去年,湖北金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正共建基於設施農業和信息技術的太空種子智能育種平台——人工智能航天育種實驗室,運用AI技術高效育種。該育種平台將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作物、土壤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監測,定期信息獲取,生成動態空間信息系統,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品和質量的目的。

  當前,人工智能已作為一項關鍵技術和推動力,讓湖北制造業發展插上智慧翅膀,打造更多經濟增長點。

  湖北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北將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突出人工智能這個關鍵變量,進一步深化人工智能產業鏈“鏈長+鏈主+鏈創”融合工作機制,以制造業為重點,扎實推進技術攻關夯基、智能產品升級、產業集聚培育、示範應用賦能、產業生態創新五大行動,努力將湖北打造成為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