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國家級經濟信息旗艦啟航 金融強國添助力
http://www.CRNTT.com   2024-01-27 14:07:10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要聞發表題為《國家級經濟信息旗艦啟航 金融強國添助力》的報導。

  朝陽跳出海面,金色霞光鋪滿浦江,映照著陸家嘴金融城聳入雲霄的“三件套”和優雅的“藍寶石”大樓。江面上,游輪如梭、川流不息,大樓裡,資金流、數據流、信息流活躍跳動,生生不息。

  作為新華社與上海市深化全方位合作的標誌性事件,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1月27日正式揭牌。國家級經濟信息旗艦,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賦能助力,通過建設數字化信息高地,發出“上海聲音”,助力上海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五個中心”建設和金融強國添磚加瓦。

  雙向奔赴:經濟信息旗艦上海啟航

  “銀行家們之所以喜歡在倫敦金融城做生意,原因之一就是這裡有一個高度集聚的信息圈。”《倫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騰飛》一書如是說。強大的經濟信息服務機構,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全球要素市場最集聚的金融中心城市,上海不僅集中了股票、期貨、債券、外匯、銀行間同業拆借、黃金市場等國際通行的金融要素市場,還創新性地設立了票據市場、保險交易市場、碳市場、跨境清算等新興金融基礎設施和要素市場。2023年,上海金融市場累計成交額達3300萬億元,從2012年以來市場規模增長了5倍多。

  “越是龐大的市場規模、密集的交易體量、環環緊扣的產業鏈條,越是需要靈敏、準確、高質量的信息服務。”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會計學教授李峰說。

  據介紹,為打造經濟金融領域信息服務自主可控的解決方案,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旨在成為金融市場的“瞭望哨”、產業發展的“陪伴者”、場景應用的“開拓者”和企業出海的“引航者”,未來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將發揮新華社信息采集、數據匯聚及智庫研究優勢,構建立足上海、輻射全國和海外的新發展格局。

  目前,圍繞服務國家戰略,中國經濟信息社已建設和運營了多個國家級平台,包括新華財經、新華絲路、新華信用、新華指數、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以及國家政務服務平台,並在國內設立了30家分支機構,為全球12萬家機構用戶和國內3600萬個人用戶提供經濟信息服務。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信息社的業務能力體系與上海‘五個中心’‘四大功能’高度契合、匹配。”中國經濟信息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徐玉長表示,上海總部的使命就是主動融入上海發展大局,與上海同頻共振、同向而行,持續釋放中國經濟信息社的功能潛力,助力上海市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服務金融強國建設。

  “三流合一”: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上海

  近期,遠在萬里之外的紅海局勢牽動著張成軍的心。張成軍一年前和朋友合夥開辦了一家小型貨代公司,運價波動對經營業績影響巨大。“市場變化很快,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不久的航運指數期貨就成為一個近距離的觀察窗口。”

  作為國內期貨市場上市的又一國際化品種,航運指數期貨2023年8月上市來,持倉量快速增長,市場交易活躍,各方市場參與者的信息在這裡匯聚、沉澱。

  上海航運交易所黨委書記、總裁張頁認為,當前全球化遭遇動蕩、市場瞬息萬變,高質量精準的信息在諸如航運交易、航運融資、航運保險等諸多航運服務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推動建設富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也有助發揮“穩鏈強鏈”的功能。

  2023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900萬TEU(標準箱)大關,連續十四年蟬聯全球第一;機場旅客吞吐量近億人次,日均27萬人次,同比增長235%;上海口岸進出口總值4.21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在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海港、空港、貿易港之一的同時,上海也在朝著信息樞紐港方向邁進。

  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的成立,意味著這一信息樞紐港能級進一步提升。“從資本市場角度看,市場交易是投資者帶著自身掌握的信息、利用手中的資金達成,一定程度上,信息流決定了資金流、貨物流,在當下信息泛濫的環境下,及時、權威的信息以及對信息全面、準確的解讀對市場參與者尤為關鍵。”中國期貨業協會原副會長張宜生說。

  全球競爭,上海聲音越來越響

  人民幣玉蘭債、明珠債、數字人民幣油氣貿易跨境結算等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上海金、上海油、上海膠、上海銅等一系列上海價格矩陣正在國際貿易中成為企業定價參考坐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能級不斷躍升的同時,“上海聲音”也越來越響亮,助力上海市場參與全球競爭,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最新一期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顯示,2023年,紐約、倫敦、上海蟬聯前三名。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也顯示,2023年上海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三位。隨著經濟的發展,以上海為代表的亞洲金融、航運中心在世界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在全球市場的定價能力和影響力正與日俱增。

  作為新型生產要素,上海在數據交易、數據跨境流動方面的探索也走在前列。1月19日,《臨港新片區數據跨境流動分類分級管理辦法(試行)》發布,首次將跨境數據從高到低依次分為核心數據、重要數據、一般數據3個級別。核心數據禁止跨境,而一般數據在滿足相關管理要求下將可自由流動。這意味著,金融、航運、貿易、文化等數據要素市場將進一步發展繁榮,開啟新機遇。

  實際上,早在2022年,中國經濟信息社推出的“進出口企業全景”數據產品就在上海數據交易所掛牌交易,其首單用戶為交通銀行,成為雙方探索打通存量數據資源、打造適應市場需求的標準化數據產品,提升全域數據服務能力的重要實踐。

  “經濟金融信息的聚集、交流、交易,將有助於消除市場‘信息差’,提高國家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的效率。同時,信用評級、中介服務、數據交易等形成的信息網絡和基礎設施,也有助於糾紛化解和風險的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守牢金融安全底線。”杜克大學教授張俊傑表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