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對這部分人來說,更在於追求集章的過程,卻反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如,有遊客將傳統旅行變為“跑章”旅行,一天收集的印章數量甚至多達數百個。這純粹就是為了蓋章而蓋章,而忽略了旅遊本身的意義,即把本應用於體驗當地文化與風土人情的精力,耗費在蓋章排隊及尋找下一個印章的路上。有網友稱,帶孩子去博物館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但孩子只惦記蓋章,完全不顧展覽內容,“集章讓人忘記了來時的本意。”
同時,一些印章設計和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也引發大眾爭議。不少活動設置了免費章和消費章,或加入關注賬號才可蓋章的規則,最終都是為了吸引客流。然而,有的印章粗制濫造,有的跟風照搬,有的甚至捆綁銷售,集章活動搖身一變,成為一種新商機。此外,由於蓋章會占用部分服務資源,可能降低工作人員效率;有些活動現場集章人員過多,還容易造成擁堵,影響其他顧客的常態消費行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消耗了活動的文化價值。
讓“集章打卡”回歸文化價值本位,需多策並舉。一方面,不論是印章的設計還是蓋章行為,都應與活動內容本身強關聯,彰顯自己的風格特色,避免同質化、低質量的蓋章,讓遊客的集章之旅不虛此行。另一方面,應加強規範化管理,針對印章內容、收費標準、收費形式等出台規範性標準,防止層層加碼、捆綁銷售等行為。此外,還可將印章與文創衍生品、研學活動等結合起來,比如製作印章本、紀念册等,增加遊客的消費意願和滿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