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別讓攀比衝淡壓歲錢裡的祝福
http://www.CRNTT.com   2024-01-19 09:45:19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默達
  年關將至,走親訪友,包個小紅包,留下壓歲錢,是我們熟知的傳統習俗。然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數額越來越大的壓歲錢卻成了許多人的“心病”:給也不是,不給也不是,給多了有溺愛之嫌,給少了面子上過意不去。壓歲錢到底該怎麼給?給多少?一時引發激烈討論。

  壓歲錢是我國的特色年俗,一般由長輩派發給晚輩,飽含關切之情和美好祝福。從現實意義上來看,壓歲錢往往是孩子們拿到的第一筆零用錢,可以滿足個人願望和需求,有一定激勵作用,或是存進銀行,培養對金錢的認知和管理意識。每每有人票選“十大年俗”,無論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壓歲錢總是高居榜首,也反映出其受歡迎程度。

  今年1月份,安徽有網民反映,過年給孩子發紅包攀比嚴重,漲到最低200元,給農村老年人增加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和煩惱。對此,當地官方回應稱,將引導壓歲錢合理髮放。單筆看似數額不大,但架不住親戚多,親戚家的孩子也多。農村老人的收入本就不高,壓歲錢就成了一筆較為沉重的負擔。加之人口流動加快,生育結構轉變,小家庭之間壓歲錢的“動態平衡”時而被打破,更容易滋生矛盾。

  “壓歲錢過高”是陋習嗎?其實不盡然,與婚俗彩禮不同,壓歲錢更關注家庭內部關係,牽扯利益糾紛較少。各地習俗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壓歲錢的標準也不盡相同。2021年初,一張“全國壓歲錢地圖”曾走紅網絡,數額從50元到上萬元不等,讓許多網友直觀感受到地區差異。除了數額外,發放形式也有差異,有的家庭是工作後停發壓歲錢,有的則是一直給到孩子結婚,父母給還是隔代長輩給,發紅包還是買成書籍、玩具,也呈現出文化習俗的多樣化。壓歲錢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心關愛,終究還是要由自家來做主,不宜規定硬性標準。更何況,在許多傳統家庭中,壓歲錢也並非“失控”,常常是跟著家風和長者走,無論數額多少,都是美好的祝福。

  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於攀比。猶記得上小學時,春節過後孩子們常會聚在一起,有的炫耀自己拿了多少壓歲錢,有的則是展示自己的新衣服和新玩具,孩子們心智尚未成熟,需要恰當的教育和引導,既要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也要管好用好壓歲錢。而今曬壓歲錢“上了網”“出了圈”,也衍生出嫌貧愛富和地域歧視的不良苗頭。往細微處看,在大家庭內部,如果處理不好錢的關係,也容易產生間隙隔閡。由此看來,從村規民約的層面入手發出倡議、在小範圍內試點浮動區間、整治攀比風氣的確有其現實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