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匯聚僑界智慧 激發青年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24-01-18 10:28:40


 
  對於寧圃奇來說,回國繼續新能源技術相關研究,是他事業發展的“最優解”。2006年,寧圃奇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碩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電力電子中心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加入全球知名的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繼續開展科研工作,從事高效車用電機驅動研究。2013年,他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工作。

  “回國繼續從事新能源領域技術研究,對當時的我來說,符合事業發展和個人生活兩方面的追求。”寧圃奇說,回國初期,正值中國政府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研發生產的起步階段,國內新能源技術尚有許多亟待攻關的技術難題,這正是他能學以致用的地方。此外,中國政府對海外優秀科研人才回國提供技術、資源、資金、生活等方面的系列支持政策,讓他能夠通過產學研結合有力推動新技術在市場中的應用推廣。

  蔣林華已習慣在中國與歐洲多國“兩頭跑”。他曾在歐洲微電子研發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瑞士PSI國家實驗室等海外科研機構從事研究工作,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智聯網絡、醫學圖像分析等方向研究。“目前,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人工智能與醫療影像、智能網聯汽車、智慧農業方面的結合應用。中國的廣闊市場和投資方的熱情,為我們開辟回國創業的發展藍海。”蔣林華說。

  “相信僑界青年的力量”

  “作為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學者,我親身經歷了中國新能源技術從起步到飛躍的10年發展。”寧圃奇說,在他與海內外學界、業界的溝通中,他切身感受到,在新能源領域,中國與歐美等傳統技術強國的差距明顯縮小,在一些細分技術領域,中國技術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目前在新能源領域,無論是實驗室硬件配備還是科研團隊綜合實力,中國科研機構的競爭力都顯著提升,對許多海外學子和科研人才而言,回國是一個優先選項。”

  作為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專家,王曉鵬認為,一方面,海外的求學和工作經歷,有利於開闊視野、養成多元化思維方式,掌握海外前沿科技動態,在回國創業過程中能釋放更多能量。另一方面,中國僑聯等國內僑務部門搭建的交流平台,為從事不同學科研究應用的歸國華僑華人和留學生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合作提供重要信息渠道,搭建溝通橋梁。“對科技領域的創業者來說,在全球視野下研究前沿問題,在互相學習中促進成長,共同探索對人類進步有意義的課題,是最大的樂趣之一。”王曉鵬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