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核食”安全爭議持續發酵
2011年3月福島核災發生後,台灣當局宣布禁止福島、櫪木、茨城、千葉、群馬等五縣的食品進口。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為提升台日政經關係、謀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隨即提出兩階段開放日本“核食”進口,引發民衆持續反對聲浪,最終暫時作罷。2017年1月美退出TPP後,在日本主導下於同年11月更名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并於2018年3月簽署協議。此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再次推進開放“核食”,以換取日本支持。2018年11月,由在野黨國民黨提案的“反核食公投”通過,該公投主要內容為在兩年內“維持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779萬民衆投票反對進口。時任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稱,因台不開放“核食”進口,將無法參加CPTPP,日方亦不排除在世貿組織內提出爭端解決〔22〕。2022年2月,民進黨當局以日本捐助疫苗、關切台海及拓展經貿網絡為名,宣布“有條件”鬆綁日本福島五縣食品管制措施〔23〕。但2023年1月,日本政府宣布實施核廢水排放計劃後,台灣輿論高度關注進口日本食品安全及台灣漁民生計問題,部分民衆及環保團體多次發起抗議活動。為安撫民怨,民進黨當局表面上向日方表達“關切”,強化自日進口食品檢測力度,背後則鼓動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親綠”環保團體鼓吹核電危害,呼籲拒絕核電延役或重啓,轉移民衆注意力。
三、相關影響及未來走向
核能利用、核廢處理等問題不會隨著所謂“2025非核家園”目標實現或政黨輪替而消失,選舉政治下的民生議題被操弄為意識形態“政治正確”,衹會撕裂台灣民意,綁架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
(一)選舉政治下各方達成能源政策共識可能性低
2002年11月,台灣當局立法機構通過“環境基本法”,其中第二十三條(“非核家園”目標)規定“當局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并應加強核能安全管制、輻射防護、放射性物料管理及環境輻射偵測,確保民衆生活避免輻射危害”〔24〕。可見,上升至“法律層面”的“非核家園”目標是朝野政黨的共同決定,分歧點在於何時實現“非核”。但在選舉利益催動下,台灣各政黨將“擁核”與“反核”操作為拉攏選票的工具,導致無法達成統一的能源轉型政策共識。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希望通過尋找替代能源、提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等,推動台灣在2025年建成“非核家園”〔25〕。2011年11月,馬英九當局宣布新能源政策,提出“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確保核能安全”政策,逐步邁向“非核家園”。2016年“大選”時,國民黨、民進黨在實現“非核”時間表、化石能源使用、再生能源發展政策上均有差異〔26〕。2020年“大選”時,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重申“2025非核家園”目標不變;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則提出核電延役、重啓“核四”,提出2035年台灣實現清潔電力(核能及再生能源)、火力發電各一半的能源配比,藍綠陣營的分歧依舊。此次2024年“大選”藍綠白陣營各自提出差異化能源政策,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提出啓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加速發展再生能源,除取代核電、燃煤,還要逐步降低燃氣;藍白雖在核電利用上有一定共識,但在能源結構配比上仍存在差異〔27〕。侯友宜提出2030年台灣能源配比為燃氣45%、燃煤及燃油14%、再生能源27%、核能12%、碳中和電力(天然氣+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氫能與其他)2%;柯文哲的2030年台灣能源願景以燃氣45%、再生能源30%、燃煤15%、核能10%為藍圖。總而言之,選舉政治下台灣各政黨基於自身利益考量,始終未將台灣民衆福祉放在第一位,核能利用分歧持續加深。特別是在“2025非核家園”期限日漸臨近背景下,台灣各政黨圍繞核能利用、天然氣接收站建設及能源結構配比等議題,勢必展開更激烈博弈,達成統一的能源轉型共識可能性較小,屆時能源安全隱患集中爆發將對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二)民生議題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灣社會各領域
台灣地域狹小,地理上“核一”、“核二”、“核四”同在新北市相距過近,距台北市直綫距離均小於30公里,且處於地震帶上,加上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影響,核電安全隱患性一直是台灣“反核”力量的主要理由(見圖1)。核能使用議題隨著參與主體、討論時間、議題範圍不斷擴大延展,經濟民生屬性不斷弱化,安全屬性的一方面被民進黨及“反核”力量剝離出來,成為唯一的“政治正確”。“反核”與“核廢”在台灣已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根本原因在於台灣民意在長期藍綠政治惡鬥及議題操弄下走向不可調和的極端,無法通過理性討論來解決爭議。當前,台灣民衆對利用核能的態度已呈現出情緒化、對立化、民粹化等特點,理性溝通喪失空間,已延伸至經濟民生方方面面,對理性看待、客觀處理社會公共事務造成巨大挑戰。是否開放含瘦肉精美國豬肉輸台,直接關係台灣民衆食品安全、健康安全及農民利益,卻被民進黨當局操弄為反對大陸“政經脅迫”、靠攏美國“民主陣營”、參與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機遇”。可預見,核能利用議題不會隨著所謂“2025非核家園”目標是否能够實現而消失。各經濟民生議題被政治操弄形成的非理性民意對立,以網格把台灣民衆劃分為涇渭分明的不同同溫層群體,反向捆綁台灣政黨為爭取不同群體的選票而持續惡鬥,台灣社會持續撕裂、對立,政黨輪替下的政策反復成為常態。
(圖1:台灣核電廠區域分布)
(三)短期內拓展兩岸核能合作仍受限
2011年10月兩岸簽署《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加強在核電安全及事故緊急通報等領域合作,并於2012年6月生效,雙方依協議規定各自設置工作組,并循兩岸兩會正式管道交換聯繫及事故通報窗口名單,正式啓動協議項下的各項工作機制。2016年5月民進黨執政後,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兩岸官方溝通管道幾乎完全中斷,《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部分協議失靈,兩岸工作組會議停止運行,合作停滯不前。截至2023年10月,協議內容落實僅有兩岸每季度緊急應變通聯測試通暢。當前,中國大陸加速核電項目建設,核電裝備製造本土化和自主化能力不斷提升,兩岸在安全運維、核廢處理、信息交換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若2024年未實現政黨輪替,兩岸核電合作仍受限於政治障礙,短期內難有突破。
(四)未來恐引進美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
近年來,受疫情大流行、地緣政治局勢和軍事衝突加劇全球能源格局變革,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將核能視為一種彈性、可靠和低碳的能源,以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被美國視為推進“印太戰略”的重要機遇。2022年5月美國正式公布涵蓋“清潔能源和脫碳”內容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後,通過轉移民用核技術、出口核設備和材料、投資能源項目等方式,加大與日本、印度、印尼、菲律賓等“印太地區”國家在核能發電領域合作力度,對地區局勢和亞太地區的核不擴散進程產生負面影響,引發地區內其他國家及地區對核平衡和安全的關注。同時,美國已與烏克蘭、斯洛伐克、日本、韓國等國簽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合作協議,打造強韌的核能供應鏈〔28〕。2013年12月,台美雙方更新簽署“台美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協議”,通過“台美民用核能合作會議”等平台溝通磋商,加強在核能安全、核能技術、核電延役及國際合作等領域合作。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表態支持引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29〕;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稱若未來科技進步能解決核安全、核廢料議題且民衆有共識,不會排斥科技便利〔30〕。基於能源安全、經濟發展等因素考量,未來台灣當局可能引進美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布建於關鍵科研機構、科學園區等核心部位,進一步完善能源應急保障體系。
註釋:
〔1〕《反核游行遍地開花!全台一起走》[eb/ol],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964225,2014年3月8日。
〔2〕《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20號解釋》[eb/ol],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20,2001年1月15日。
〔3〕《綠營推“反核三法”》[eb/ol],台灣《工商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30312000107-260202?chdtv ,2013年3月12日。
〔4〕《封存核四 馬英九:為下一代保留選擇權》[eb/ol],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996408,2014年4月27日。
〔5〕《再論如何將核電廠轉變成地熱電廠》[eb/ol],台灣《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4a738141-091c-412a-a843-674b7deecb18,2017年4月10日。
〔6〕王子旗.台灣推動碳減排的動因及困境研究[J].台海研究,2021,(04):66-75.
〔7〕《核二核三不延役 核四不重啓》[eb/ol],台灣《商業周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4975&type=Blog,2019年2月1日。
〔8〕《蘭嶼核廢料 台電9年內遷離》[eb/ol],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78578,2017年2月16日。
〔9〕《跳票20年!蘭嶼核廢明年還是遷不走 在地人從希望、失望到絕望》[eb/ol],台灣《新新聞》,https://new7.storm.mg/article/4091457,2021年12月15日。
〔10〕《賴提非核家園 柯:企業選票跑一半》[eb/ol],台灣《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1227000448-260118?chdtv,2023年12月27日。
〔11〕《要賴清德核能態度講清楚 侯友宜提5大能源政見:不讓綠能弊案上下其手》[eb/ol],台灣《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654793,2023年12月20日。
〔12〕《柯文哲拋能源政見 主張核二核三應延役》[eb/ol],台灣“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11010160.aspx,2023年11月1日。
〔13〕王子旗.民進黨當局推進能源轉型困境透視[J].現代台灣研究,2022,(03):32-44.
〔14〕《蔡英文回吳東亮“台灣不缺電” 核能學者:睜眼說瞎話》[eb/ol],台灣《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1005670-260405?Chdtv,2023年2月1日。
〔15〕《美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擔憂能源政策 國發會回應了》[eb/ol],台灣《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219823?from=edn_related_storybottom,2023年6月7日。
〔16〕《532能源政策跳票 經部認了》[eb/ol],台灣《工商時報》,https://ctee.com.tw/news/policy/575462.html,2022年1月4日。
〔17〕《核二2號機14日停機!務實考量應讓核電延役?》[eb/ol],台灣《遠見》,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0590,2023年3月13日。
〔18〕《福島核災12年 日本為何延役核電,還要蓋新核電廠?》[eb/ol],台灣《天下》,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362,2023年6月27日。
〔19〕《占台灣11%供電量 核二三若延役救缺電,十年可省超過一兆》[eb/ol],台灣《天下》,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341,2023年6月27日。
〔20〕《能源最新民調 安全無虞前提下 6成4民衆同意恢復核電》[eb/ol],台灣《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799/6868590,2022年12月27日。
〔21〕《四接淪為中央與基隆大戰?一文看懂:天然氣接收站如何衝擊能源轉型》[eb/ol],台灣《天下》,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136,2023年6月12日。
〔22〕《台灣解禁日本福島食品進口 與衝刺CPTPP有何關係》[eb/ol],英國BBC中文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0314924,2022年2月9日。
〔23〕《台灣預告解禁福島食品 有助加入CPTPP?》[eb/ol],台灣《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4166682,2022年1月25日。
〔24〕《忽視公投民意,非核家園照做》[eb/ol],台《工商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90608000234-260202?chdtv,2019年6月8日。
〔25〕“蔡英文: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蔡英文Facebook, 2011年3月24日。
〔26〕《三黨總統候選人的能源政策 誰能解決核電、空污?》[eb/ol],台灣《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6election-energy-policy,2016年1月11日。
〔27〕《侯友宜:能源政策與柯文哲僅核電延役相近 配比不同》[eb/ol],台灣“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8090161.aspx,2023年8月9日。
〔28〕《日媒:日美政府將就新一代核電反應堆展開合作》[eb/ol],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3/01-10/9931690.shtml,2023年1月10日。
〔29〕《侯友宜公布能源政策 核一至核三延役、安全無虞情況下重啓核四》,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90691,2023年8月9日。
〔30〕《賴清德:核安核廢若解決且有共識 不會排斥科技便利》[eb/ol],台灣《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7606374,2023年11月29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月號,總第313期,P7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