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研究人員去年10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自2021年以來,跨境供應商網絡——尤其是涉及中國和美國的網絡——有所延長,但並沒有變得更加“密集”。換句話說,在供應商數量不變的情況下,供應鏈變得更加迂回曲折,這意味著複雜性增加,透明度降低,但不一定意味著韌性增強。
《華爾街日報》的觀察與惠譽評級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相呼應。該報告稱,在貿易壁壘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背景下,全球性企業和中資企業都在推進供應鏈多元化。不過,產能外遷規模仍然有限,且集中在低技能的組裝和量產領域,如紡織、服裝和鞋類。
報告注意到,更多的製造企業將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生產線留在了中國。“這是因為中國在製造業領域仍具競爭優勢,短期內難以被其他國家超越。同時,中國製造業持續升級推動中國附加值較高產品的產量不斷增長,這也增強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出中所占份額約為30%,而2018年和2012年分別為28.5%和22.3%。
德意志銀行企業銀行部全球總裁林戴威(David Lynne)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表示,中國仍將是外國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目的地,許多大型跨國公司正在計劃或已經在擴大它們在中國的製造能力。
“對於我們的許多跨國客戶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市場。這裡的消費者財富將繼續增長,汽車、消費品、化工產品和工業製造業的需求也將繼續增長。”
(來源: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