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水平對外開放築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保障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和邁向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提供更加雄厚的經濟基礎。 |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開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也是構建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基石。蓬勃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及與其相伴相生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讓世界享受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超長景氣。中國加入了以關貿總協定和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後,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體系,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為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供應鏈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進入新時代,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進,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並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戰略部署,這對於我們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北京日報發表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唐任伍文章指出,實行對外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和黨的中心工作要求制定的重大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呈現了從數量小到數量大、從質量低到穩步提高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貨物貿易總量2022年超過40萬億元,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地位進一步鞏固;服務貿易占比不斷提高,成為世界第二大服務貿易國家。同時,中國對外開放的質量不斷提升,格局發生變化,制度開放不斷取得進展。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多邊貿易,主動融入世界經濟。中國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亞投行,成立絲路基金,啟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等多個貿易投資協定,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TP),進一步擴大多邊合作範圍,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一系列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舉措,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彰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勇氣。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人均GDP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的國內市場規模優勢逐步顯現,這也意味著經濟開放戰略和結構調整戰略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從充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外需市場逐步轉向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我們要充分認識在新發展格局下對外開放的重要性。經過改革開放45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深度嵌入國際產業鏈分工體系中,中國的外資企業涉及2億人就業,相當於勞動力總數的三分之一,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也不容忽視。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使中國成為21世紀全球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也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巨大動力所在,更是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的必然舉措。
高水平對外開放承載著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使命
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總結中國對外開放實踐經驗,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中國要建成“高標準市場體系”“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基礎。
高水平對外開放築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保障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和邁向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提供更加雄厚的經濟基礎。與此同時,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保障中國經濟維持中高增速,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建立更為穩固的大國地位。
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巨大優勢,全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優勢,科技創新的人才、技術、產業、市場潛在優勢,並使之轉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外部環境,打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和平與發展構成的威脅及對中國的圍堵遏制,為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營造有利的時空條件,使中國能夠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圍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通“斷頭路”,疏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
高水平對外開放匯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磅礴力量,凝聚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開放協調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思想共識,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全過程循環,不斷拓展中國的發展空間,確保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關鍵一招
文章分析,新時代中國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中國同世界的合作範圍和領域,提升開放合作的水平和層次,實現中國與外部的物質、資源、信息和能量的高質量輸入輸出,成為在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上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關鍵一招。
一是對外開放層次高,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高品質。高水平對外開放“量”“質”並舉,以“質”取勝,不但推進商品市場、要素市場、服務市場、信息數據市場的高水平開放,而且進一步推進制度型的對外開放,既放寬市場准入限制,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又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導向,注重引進先進技術,提升利用外資的綜合質量,鼓勵外資更多投向先進製造、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補齊中國高端技術和高品質服務的短板,破解制約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卡脖子”難題,高質量地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消費需求,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提質量,創造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就業機會,促進要素有序流動和資源合理配置,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繼續發揮出口對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支撐作用。
二是對外開放範圍廣,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豐富度。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立足於全球視野,衹有打開國門搞建設,全方位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才能獲得更多推動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諸多優質資源,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安全。要充分利用中國比較優勢,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施國內國際開放空間格局的雙維擴張,擴大開放合作的“朋友圈”,優化對外開放的外部空間布局,構建全球利益分布格局,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勇敢面對來自發達經濟體的嚴峻挑戰和來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不斷提高要素市場國際化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提升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以更有效的手段,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更有活力、更具影響力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三是對外開放程度深,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牢固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但要高水平地推進商品市場、要素市場、資本市場、數據市場的對外開放,還要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結合起來,穩步擴大更深層次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對內的制度改革帶動對外的制度開放,以對外的制度開放倒逼國內制度創新,對內破除制度約束、促進央地協同與區域協同,對外加強國際規則協調,爭取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規則、制度建立的參與權、主導權,從而以高水平的制度型對外開放吸引世界優秀的人才、跨國公司和企業、更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入駐中國,以增強中國的創新力。
四是對外開放支撐強,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穩定性。中國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健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組織機構,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法律法規,規範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行為,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起四梁八柱,同時順應大勢、主動作為,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抓手,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突破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擺脫對國外關鍵核心技術的嚴重依賴,以足夠的底氣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克服制約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制度性、結構性矛盾,暢通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信息流,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