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5篇大文章。
經濟日報發表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文章表示,數據已經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後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和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具有金融和科技雙重屬性的數字金融,也已成為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有力保障。通過積極穩妥發展融合支付結算、信息處理、資源配置、風險管理於一體的數字金融,可以促進金融業要素資源實現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精準化匹配,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更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文章認為,發展數字金融,要牢牢把握它和其他四篇“大文章”共享的人民性、專業性,以及金融包容性、開放性、共享性特質。金融機構應進一步依法合規加快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方式主動有序拓展客戶,以數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務能力與質效,以用戶導向來設計和提供更為易用、便捷、豐富的便民性金融產品和服務,批量構建全面、準確、快速、精細的客戶畫像和需求拼圖,以業務授信審批、反欺詐、風險預警、貸後管理及催收等各環節、全流程的數字化風險管理,推動金融機構願貸、敢貸、能貸、會貸,在有效、加速、便捷、批量獲客和個性化、定制化、差異化服務的基礎上更好滿足客戶和企業信貸需求,特別是傳統金融服務邊緣的個人和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涉農主體等客戶短期、小額、高頻、急用、分散的信貸需求,進一步提升金融為民利企在覆蓋觸達、產品供給、服務支持等方面的力度、精度、效度。
發展數字金融,要築牢科技與金融監管的防護墻,強化與完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規範數字金融健康發展。要促進金融監管與服務的數字化、科技化、智能化、現代化,提高數字金融治理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水平。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效能,依法將所有數字金融活動納入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漏洞,不斷提升監管透明度,公平、公正維護金融秩序。要深入推進和有序協調數字金融發展創新試點、數字金融監管工具試點和服務示範區、金融業務與科技服務風險隔離機制等工作,有效釋放金融改革動力。要強化系統性風險監測和金融科技創新分析,建立健全數字金融風險監測與評估機制、風險源頭管控與動態排查機制、風險預警響應機制及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實現風險早發現、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