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暫窗口期:需探索新型大國關係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23-11-25 10:56:56


 
  近年來,中美關係的動蕩某種意義上也是東亞地區一體化的勢頭還不夠強勁的反映。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地區主義在東亞蓬勃興起,但2005年後,由於中日關係惡化等因素,地區合作動能減弱。過去10年來,東亞國家普遍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在地區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的大背景下,東亞地區合作出現了新一輪高潮的到來。中國參與建設的雅萬高鐵不僅是印尼第一條高鐵,也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第一條高鐵;中老鐵路則是將老撾從一個“陸鎖國”轉變為“陸聯國”,不僅帶動老撾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而且為將來整個中南半島的互聯互通奠定了基礎。東亞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帶來了這些國家內部以及國家間增強互聯互通的需求和熱情,因此新一輪的東亞地區一體化進程必定充滿內在生機與活力。

  第三,中美關係可以從當前歐洲的戰略認知重塑中獲得啟發。當前烏克蘭危機對歐洲安全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促使其在安全保障理念上再次反思。一部分歐洲人認為,這是因為以軍事威懾力還做得不夠才引發了俄羅斯的“大膽行動”;但也有一部分認為,歐洲忘記了以對話為主要方式的合作安全觀,才導致了悲劇產生,他們主張歐洲應該回歸1975年的“赫爾辛基精神”,重新把合作安全帶回歐洲。

  “赫爾辛基精神”:1975年7月30日至8月2日,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第三階段首腦會議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後通過的《最後文件》確立了十大基本原則:尊重主權、抑制使用武力、邊界不可侵犯、國家領土完整、和平解決爭端、不干涉內政、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平等與人民自決、國家間相互合作、履行國際法義務,合稱為“赫爾辛基精神”。“赫爾辛基精神”緩和了正值冷戰高潮時期的兩大陣營關係,確立了基於對話與合作的歐洲集體安全架構。

  儘管後一種思維受到一部分國家和力量“軍事威懾安全有用論”的強力壓制,但它代表了歐洲在安全保障理念上的一種再次覺醒。冷戰後,東亞實現了基本的和平穩定,依靠的不是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威懾力,而是以東盟為領導的合作安全觀在本地區傳播和實踐。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實際上既是對於東盟的合作安全觀的繼承,更是理論上的創新和實踐上的巨大飛躍。

  中美也可以發揮政治想象力,合作為中東地區的穩定和國際爭端的解決貢獻智慧。中國已經決定在香港成立國際調解院,這將為國際關係中解決爭端提供斡旋、調解的新選項,也是實踐全球安全倡議的重大具體舉措。在全球層面塑造各國通過對話、談判、磋商、合作的方式來管控矛盾和衝突的習慣,將會對美國內部一部分想要單方面或者通過同盟網絡解決爭端的衝動產生巨大的約束力。

  中美關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美關係需要在積極“塑勢”的進程中探索出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之路。期盼中美元首會晤後的中美關係能如同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一樣,不僅為中美,也為東亞和世界架起通向和平和繁榮的大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