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振興
http://www.CRNTT.com   2023-10-20 02:16:19


   
  一是要抓緊破解農業困境。從農業自身發展來看,尚面臨兩大困境。一是與非農部門相比,農業部門勞動力持續流出,農業競爭力不足。最明顯的是,中國農業勞動力占國內勞動力總量的比例為25%,但產出卻只占GDP的6%。相比之下,農業勞動生產率嚴重低於非農產業。農業生產效率低有多種原因,除了市場機制不能全面反映農產品真實價值之外,還包括生產者自身能力不足、生產工具落後、勞動對象局限以及科技支撐不足等。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下,勞動力會自發流向勞動生產率高的部門。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現狀,可能會繼續催生勞動力外流,從而加劇農業困境。二是國際競爭力不足。在全球市場一體化背景下,中國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其核心原因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仍然較低,長遠看將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當前,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但由於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農戶在採用新技術時往往受到制約,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此外,西方發達國家壟斷國際農產品定價權和質量標準體系,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品牌溢價。由於諸多因素削弱了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一旦出現全球市場封鎖,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將面臨嚴峻考驗。
  
  二是要抓緊擺脫農民困境。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業勞動是其收入的重要來源。近年來,伴隨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台,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增速持續超過城鎮居民收入,但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民收入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相關數據顯示,農民的農業生產收入增長緩慢,在農民總收入中的比重持續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農業收入增長困難,會影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從而加劇農業困境。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發達經濟體人口總量約10億人,其中農村人口約1.5億人,解決農民收入問題、農業問題相對容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按照農村常住人口的口徑來算,約有5億農民,要解決農民收入問題,既緊迫又艱難。
  
  三是要抓緊走出農村困境。農村是億萬農民的家園,是其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在中國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業勞動力向工業部門和城鎮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為經濟快速增長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快速發展的工業和服務業主要聚集在城市周圍,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品供給也更加充足。而農村卻存在人口減少、資源要素外流、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公共產品相對短缺等問題。目前來看,儘管中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已有顯著改善,但與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大量年輕勞動力離開農村奔向城市,為城鎮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弱化了農村自身發展能力。
  
  黨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受制於人均資源不足、底子薄、歷史欠賬較多等原因,“三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做好“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
  
  牢牢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奮鬥目標
  
  文章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百餘年的非凡奮鬥歷程中,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奇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農業不僅是現代化的基礎支撐,更關係到現代化的質量成色。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農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戰略全局作出的決策部署,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一脈相承。中國要建設的農業強國,既要具備世界上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徵,也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國際上農業強國普遍具備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等共同特徵。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遵循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農業生產中的資本要素和科技要素投入,推進集約化內涵式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數字化水平,改變勞動生產率偏低的現狀,推動農業由大向強的轉變。同時,還要從中國國情農情出發,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禀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吸取國外農業發展曾經出現過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深刻教訓,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賡續農耕文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將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衹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是對農業強國建設重要性的生動闡述;“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廣大農民自信自強、振奮昂揚,精神力量充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全面發展、過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建設農業強國,也是在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貢獻中國力量”,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新征程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們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奮鬥目標,全面系統把握農業強國內涵,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