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23-10-15 09:05:34


   
  經營主體堅韌成長。企業是新型工業化的主體。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改革措施,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堅韌成長,企業規模快速增加,實力不斷增強。國企改革成效明顯,推動國有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對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十分重視,一個時期以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關於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對於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穩外資穩外貿工作深入推進,外資外貿基本盤保持穩定。2022年,中國有65家製造業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企業榜單。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5批1.2萬餘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地方培育近9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區域布局更加合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產業空間布局不斷完善優化,區域協同發展態勢日趨明顯。目前,中國製造業主要聚集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基礎好、配套完善、開放程度高的地區,同時也在向潛力足、資源富、空間廣的中西部地區有序梯度轉移,並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持續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水平。
  
  安全韌性穩步提升。黨中央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通過不斷調整完善產業鏈更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潛在風險衝擊。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製造業全產業鏈國家,產業基礎能力明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增強,在輸變電、軌道交通設備、工程機械、家用電器等多個領域的終端產品方面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快實施,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向縱深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不斷走深走實,標誌性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中國工業發展和國際合作的主要優勢正在由以成本、價格、要素等為基礎的比較優勢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綜合優勢轉變,競爭新優勢得到不斷鞏固和拓展。
  
  主要任務和有效路徑
  
  文章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總的來看,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推進的新型工業化體現了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發展目標、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成效、新的全球格局。展望未來,我們必須立足新的基礎、把握新的趨勢,緊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按照推進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結合新型工業化的內涵特徵和目標要求,加快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和數智化轉型,實現“四化”同步、要素協同、布局優化、開放融合、效益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第一,提升工業創新能力。一方面,要更加強調自主創新,以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目標,堅持企業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堅持補短板與鍛長板相結合、堅持高水平自立自強與高水平開放合作相結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產業科技人才隊伍,營造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產學研密切合作、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通過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夯實產業基礎能力和競爭力,提升在全球科技創新中的引領力和產業發展中的主導力。另一方面,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積極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不斷開辟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新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形成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支柱、新動能。
  
  第二,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工業綠色化發展,加快發展綠色製造,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園區和工程,樹立並滾動更新行業能效標杆水平和基準水平,引導鼓勵相關行業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和工藝革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興起和發展,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推動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技術深度融合,不斷提高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氫能與儲能等新能源產業,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建立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激勵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綠色發展投入,加大節能環保技術開發和應用,促進供應鏈企業積極融入綠色供應鏈體系,打造更多綠色品牌。
  
  第三,放大數智賦能效應。充分發揮中國產業基礎好、海量用戶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通過數字化帶動生產製造、分銷售後等環節全面優化升級,提高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能力。加快推進數智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自動化水平,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機器換人、優化生產流程,持續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錨定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戰略目標,從網絡平台、數字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著手,扎實推進5G、雲計算、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據處理水平,促進信息高效聯通和開發利用,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發展,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相關產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發揮好平台企業和數字化智能化方案提供商作用,鼓勵平台企業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進一步提升其在引領消費、促進產業融合、提高供應鏈效能、推動科技創新、擴大就業和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推動“四化”同步發展。努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引導工業企業順應消費升級、數字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浪潮,加大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發展、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等方面的投資,切實提升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並利用新型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發展帶來的廣闊市場機會,提升工業創新發展能力。根據不同區域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特徵,促進產業集群建設、城市群布局、人口分布相銜接,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促進,構築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的城鎮產業發展格局,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動農業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三鏈同構”,發揮新型工業化主引擎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精細化高端化發展,提升農業裝備技術水平和普及應用,賦能農業農村信息化,全力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
  
  第五,加快產業融合發展。以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為重點,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向兩端延伸的需要,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專利、品牌、物流、金融、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企業管理服務、法律服務、咨詢與調查等商務服務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化系統服務提供商。支持製造業企業改變單一生產製造模式,積極向產業鏈上游研發設計、原材料控制和下游物流運輸、營銷網絡、金融服務等環節延伸,形成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的一體化發展模式。
  
  第六,促進要素區域協同發展。在要素協同發展方面,要深化改革創新,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動構建新型工業化需求激發機制和企業主體活力激發機制,促進資金、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持續流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化工業,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推動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要持續優化生產力布局,根據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基礎、要素禀賦條件和國家發展戰略導向,明確各區域產業發展定位和布局重點,提升東部地區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水平,大力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梯次轉移,著力推動創新驅動、智慧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工業化。
  
  第七,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開放是人類社會發展大趨勢,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途徑。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儘管遭遇逆流,但其趨勢不可逆轉。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放在全球經濟分工合作的大邏輯中進行考慮,站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的角度思考和謀劃產業布局,始終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發展,加強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努力推進比較優勢不斷提升、產業分工不斷完善、合作共贏不斷增強的新型工業化。要對標高水平開放要求,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構建對外資企業具有強大吸附力的引力場,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地理重構,助力形成有利於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同時,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