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產業體系的現代化過程,也是產業梯度轉移以及生產力布局和優化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改革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要求我們發揮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超大縱深空間優勢,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引導產業合理有序梯度轉移。
學習時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楊振文章表示,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邏輯看,發達國家和地區實現產業升級後,為優化生產力布局,普遍將產業鏈低附加值環節的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從而表現出產業梯度轉移現象。全球產業布局出現了由歐洲向美國、由美國向日本、由歐美和日本向“亞洲四小龍”、由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為代表的幾次產業梯度大轉移。長期來看,美國、日本等國家大量將實體經濟產業向境外轉移,不僅帶來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空心化”,也由此衍生出貧富差距擴大、逆城市化發展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產業“空心化”的前車之鑒值得警惕。因此,產業梯度轉移要立足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個實際,這是中國優化生產力布局的內在要求。
文章稱,隨著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和產業技術水平提升,建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上的傳統產業體系,正面臨著因資源禀賦和比較優勢轉換帶來的產業梯度轉移。但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現實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要在吸取先行工業化國家教訓的基礎上,在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在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下,有序實現產業轉移。這裡強調的“有序”,是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促進形成區域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發展格局。
文章分析,從中國主要產業承接地的政策實踐看,優化生產力布局,實現產業合理有序梯度轉移,靠的主要是提供通關和經營便利化條件、維護跨境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建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等機制,是在更開放的國際環境中採取更加市場化的辦法,以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實現產業合理有序梯度轉移。
中國產業轉移有良好的承接條件和充足的容納空間。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是有效承接產業轉移的根本基礎。而產業向國內轉移是否有充足的容納空間,前提是支撐產業發展的要素條件是否存在梯度結構。中國的要素成本存在顯著區域差異,支持產業“騰挪轉移”的空間仍然寬廣。以勞動力為例,中國勞動力成本在省際之間和省域之內都存在明顯的梯度結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省份差距高達56337元,差距約為3.4倍,而同省域內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高的省份也達到了3.3倍。除此之外,中國東中西部工業用地價格水平及價格增速,也存在系統性梯度差異。從工業用地出讓價格來看,全國城市工業用地價差達到20倍左右。也就是說,省域內和省際間都存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差異化要素支撐條件,這是構築產業合理有序梯度轉移的前提條件。
文章指出,在產業合理有序梯度轉移和承接的雙向奔赴過程中,要用好市場手段,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區域優勢互補,提高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一方面,進行戰略轉移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非常需要政策扶持,以便輕裝上陣。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提供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幫助轉移企業提升競爭力,既為企業遷出地騰出新的發展空間,也為產業承接地真正帶來源頭活水,實現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