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月刊:台青年的語言認同危機與導正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24-01-20 00:53:47


 
  語言使用狀況和語言認同是觀察語言政策變遷的重要線索,台灣從1945年光復至今,前後實行兩種方向截然相反的語言政策,即兩蔣時期的“中國化”語言政策和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的“去中國化”語言政策。與此相關聯,“國語”的地位從“獨尊”到“被擠壓”、從全力推廣到被塑造為“他者”的“外來語言”。台灣2020年人口普查中的語言使用狀況表明,台灣的“國語”普及率達96.8%,很顯然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語言政策並沒有達到壓縮“國語”生存空間的險惡用心,“國語”依然佔據絕對優勢,依然是社會共同語,“去中國化”的語言政策對台灣社會的語言使用狀況沒有造成影響。那麼,這是否會影響台灣社會的語言認同呢?

  二、台灣青年語言認同調查

  本文討論的台灣青年語言認同是在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台灣社會國家認同變遷的大背景下展開的。

  語言認同的概念。語言認同是語言身份的自我認同。與語言認同相關的理論有原生論和建構論。原生論認為語言認同是先天的,決定於與生俱來的種族、歷史、文化、血緣、語言等。建構論則認為語言認同是人為構建的,強調彼此的共同經驗、集體記憶和未來。語言既表達了認同,也在建構著認同。在民進黨當局重構台灣歷史、文化、民族的“文化重建工程”“台獨系統工程”中,語言認同既是目標也是途徑。在台灣特殊的社會語境下,台灣民眾的語言認同既有原生的,也有建構的,並且隨著社會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不同階段、不同取向的台灣的語言政策都有效地影響了台灣民眾的語言認同。因此,本文關注在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重塑台灣民族、台灣歷史、台灣語言文化的過程中,台灣民眾語言認同的實況。

  關於語言認同內涵與語言認同評價指標。語言認同的實質是身份認同。但是語言如何反映身份認同?在語言認同評估實證研究中,如何設置量化指標呢?結合學者們的實證研究經驗和理論探索,結合語言認同研究的台灣社會語境,本文以語言情感(語言好聽度、語言親切度、語言優雅度)、語言價值判斷(有用度、社會影響力)、語言地位作為語言認同的重要評估指標。調查問卷③中涉及語言認同的題目是第一題和第二題。

  第一題:從優雅度、好聽度、親切度、有用度、社會影響力五方面給“國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英語評分。從高到低分為六個等級,其賦值從5到0逐漸降低,如,“很好聽”=5,“好聽”=4,“一般”=3,“難聽”=2,“很難聽”=1,“無法判斷”(或“沒聽過”)=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