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一份建議催生了中國工程院
http://www.CRNTT.com   2023-09-22 11:49:36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1992年4月21日,一封由羅沛霖執筆,張光鬥、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共同討論定稿並聯合署名的《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報送給了黨中央。從1979年到1994年,十餘年間,正是在以這6位科學家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才最終促成了中國工程院的組建。

  1994年6月3日,中國工程院在北京正式成立,這在中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份歷史性的建議

  《建議》共5頁,僅1000多字,言簡意賅,從世界工程技術和技術科學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入手,分析了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為了提高工程科學技術研究、設計等能力,提升工程技術和工程師的地位,增強綜合國力,《建議》提議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依據我國國情,《建議》還對這個新建學術機構的性質、任務,以及它與中國科學院(主要是技術科學部)的關係等提出了構想。

  關於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必要性與緊迫性,6位科學家在《建議》中強調了兩點。一是“本次科學院學部委員增選中,許多產業部門很有成就的專家、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工程技術工作者都未能納入,也說明了建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是極端必要的。”二是“建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後,我們就可成為(國際)工程與技術科學院聯合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從而加強國際間科技和經驗交流,得到益處。”

  這份建議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92年5月,黨中央作出了肯定性批示,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正式啟動。

  複雜而曲折的過程

  在這份建議之前,我國已有過倡議建立工程院的聲音。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廣大科技工作者為“科學春天”的到來而歡欣鼓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