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學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四個堅持”要義
http://www.CRNTT.com   2023-09-22 08:20:14


 
  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適度性相結合

  文章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衹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礎。圍繞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與重大現實利益,優化戰略設計,完善制度安排,廣泛集聚發展力量,最鮮明的指向就是使發展成為造福人民的發展,讓民生工作經得起群眾檢驗,經得起實踐檢驗和歷史檢驗。因此,基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開展民生工作,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體現的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負責態度,量力而行表達的是我們黨的科學精神,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關鍵是把握好二者的辯證關係,既等不得,也急不得,不能超越客觀條件的限制,決不能主觀上好高騖遠,違背發展規律,簡單地向發達國家看齊,而應立足國情、循序漸進,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才能積小勝為大勝,更多、更好、更快地破解一系列民生與發展難題,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從福利國家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出發,民生保障水平要堅持適度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是其集中體現。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民生改善有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要看到,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實踐充分證明,衹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黨才能有效應對來自各方面的衝擊和影響,帶領全體人民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把民生建設得更加扎實、更加牢靠、更加有效,在邁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行穩致遠。

  堅持公平性原則

  文章強調,讓民生工作更通民意、更接地氣,做到願望和效果、需要和可能協調一致,明確民生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必須堅持公平性原則。改革開放之初,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域資源禀賦差異、二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基層、農村和弱勢群體民生保障工作發展滯後。基層、農村和弱勢群體民生保障制度建設、設施建設、資金支持等落後於城市和其他群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基於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以建設城鄉均衡、區域協調、群體包容型民生保障為指導,通過補短板、強弱項的手段,不斷夯實落後地區民生保障工作的基石,民生保障資源也向特定地區、特定人群和農村傾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堅持問題導向,提出的明確要求切中肯綮、直達關鍵。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工程、加大對基層民生保障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改善弱勢群體民生保障權益等手段,中國基層、農村和弱勢群體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中國民生保障工作公平性更為凸顯。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生改善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努力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而又保持長期穩定。我們黨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然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