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柯文哲美國商會演講 談兩岸重申五個互相
http://www.CRNTT.com   2023-09-12 21:36:15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12日中午受美國商會邀請參與首場2024大選參選人午餐會。(照:柯文哲競選辦公室提供)
 
  能源問題上,他認為2050淨零碳排放已是世界趨勢,台灣作為世界的一份子理當響應,故政府致力於提升再生能源的大方向沒有問題,但貿然讓核電退場“是不科學的”作法,柯文哲認為在全面邁向再生能源的過渡期中,還是要有核電做因應,隨著再生能源比例調升在逐漸減少核電的使用,才能避免台灣陷入缺電的危機。

  柯文哲也提及,台灣最重要的產業當數ICT產業(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係因台灣未能參加區域經濟組織,因此產品輸出至其他國家要繳税,但全世界ICT產品出口是不用税的,因此台灣的經濟全部往ICT移動,造成台灣ICT產業獨大。然而ICT產業產業屬於高耗能產業,台灣無法避免有高耗能產業存在的問題。

  為因應產業發展電力政策也很重要,柯文哲表示電力政策不只發電,包含電力輸送、節電、電的儲存皆須通盤思考,他主張10年內讓電動車輛及充電樁數量增加至五倍,但若電動車還是用燃煤的電就沒有意義。

  針對台美晶片同盟,柯文哲表示台灣在發展半導體產業上具備人才充沛、供應鏈完整及高效率的優勢,更直指ICT產業在台灣的成功,有相當大的成分跟“民族特性”有關。他舉例若ICT工廠移至美國恐會增加相當高的生產成本,因美國本地員工在工時安排上較無彈性,“晚上很難叫員工回到工作崗位加班”,再加上台灣的ICT產業有完整的供應鏈,如果要全部外移“有相當大的困難”。

  柯文哲也指出,若要增加台灣競爭力,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策略應逐漸從硬體轉向軟體,特別是因應台灣少子化,所以“自動化”會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的生技產業快速發展,柯文哲認為台灣應發展與ICT相關的Bio-tech(生物科技),因為既然ICT是台灣的強項,用ICT來帶動Bio-tech的發展,應是最好的策略。

  提到台美貿易問題,柯文哲也點出台灣跟美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相當密切,但若從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數據來看,美國對台灣的投資遠少於台灣對美國的投資。他也提到台灣當然希望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雙邊貿易協定(BTA),但不管是簽訂何種貿易協定,都應及早做準備,他也質疑政府是否做好相應的配套措施,表示“若美國現在答應跟我們簽,政府你敢馬上簽嗎?”,他認為若未做好準備貿然開放,對台灣的市場恐造成不小的影響。

  問答環節時,柯文哲被問及如何推動數位化在台灣的發展,他以擔任市長期間成功推動電子化公文的經驗回應道,自己是全台所有政治人物中最注重數位化發展的人,在其任內北市府有99.7%的公文是電子公文,市政府員工可以直接用手機批公文。當時要實施該項政策也花費很長的時間,柯文哲更說當時每周都會檢討各局處的E化成效,表現最不好的局處“會進行專業輔導”,並表示E化是台灣政府應該要發展但卻做得很不好的地方,若E化是世界潮流,在政策推動上就應與世界接軌。

  被問到若當選如何幫助外商及台商因應美中抗爭下對高科技產業的限制?柯文哲表示,美國對中國的國家戰略從decoupling“脫鉤”改變為de-risk“去風險化”即是發現完全脫鉤太困難,既然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改變,台灣對中國的戰略也要改變,以半導體為例,把台積電都搬到美國去算是decoupling,但這不切實際,應該把關鍵的部分移走就好,其他地方還是要遵循市場規則。

  柯文哲強調,若秉持“去風險化”的戰略策略及尊重市場法則的兩個前提,企業應去判斷哪些技術要移走,哪些要留下,基於安全理由做部分的風險管理有其必要性,在國際情勢不可預期的情況下,最困難的是如何做好風險管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