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數字經濟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9-02 08:36:54


 
  釋放數據價值,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並列為五大生產要素,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有利於構建製造業領域的新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要推動數據高效流通,以數據要素為核心,集聚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實現數字經濟驅動製造業發展的智能決策和模式創新。發揮數字經濟在要素配置中的“時空壓縮”效能,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加速數據在製造業生產領域的技術轉化與應用,以數據要素優化配置帶動其他生產要素的同步優化,進而提升製造業整體生產率水平,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激活“人才引擎”動能,打造製造業數字化競爭新優勢

  文章認為,人才是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當前,中國智能製造領域的人才缺口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據人社部預測,到2025年,智能製造領域人才需求將達到900萬人,人才缺口預計為450萬人。在數字經濟時代,要優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激活“人才引擎”新動能,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精準引才,打造製造業數字人才高地。結合經濟發展戰略和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需要,鼓勵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編制製造業數字化人才需求規劃,加大對行業領軍人才、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引進力度。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通過市場化招聘、頂尖人才舉薦、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及時發現、引進人才,對製造業數字化領域的“高精尖缺”人才實施“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等靈活引才方式。推進柔性引才,打破地域、身份、資歷、人事關係等方面的約束,採取招聘、掛職、兼職、項目合作等形式招引優秀人才。

  精心育才,完善人才培育機制。將製造業數字化人才納入各類人才計劃支持範圍,制定“高精尖缺”人才目錄和“數字工匠”培育庫,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展數字經濟和製造業融合發展相關研究,設置相關專業及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構建“互聯網+製造業”“數字經濟+製造業”等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育體系,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充足的專業人才儲備。支持企業與院校共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實習基地,通過定向培養、聯合培養、校企合作培養等方式,探索製造業人才、數字人才資源共享,培育一批製造業數字化復合型人才。鼓勵企業結合自身需要、依托自身平台制定製造業數字化人才培養計劃、加大人才培養投入,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建立實體的“工業4.0學習工廠”,開展員工在職培訓,逐步提升製造業企業員工的數字化、智能化素質。加強人才培養的產學研聯動,使政府、高校、企業形成一個完整的製造業數字化人才培養生態體系。

  暖心留才,優化人才服務保障。圍繞“引、育、留、用”等關鍵環節,強化人才服務保障。建設“製造業數字化人才平台”和“人才服務港”,在配偶就業、子女入學、安居保障、醫療服務等一攬子人才服務項目方面,為製造業數字化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務。推廣數字經濟卓越工程師、工業互聯網工程師、工業工程師等職稱評定制度,暢通職稱晉升和人才成長渠道。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企業文化和社會氛圍,為優秀人才探索製造業數字化創新提供寬鬆環境。

  科學用才,激發人才創新潛能。堅持科學用才,最大限度發揮人才效應,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把握崗位對製造業數字化人才的實際需求,結合人才的專業、特長、意願等,提升工作匹配度,做到人崗相應、以事擇人,實現人才效應最大化。加快製造業數字化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建設,為優秀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制度,不拘一格選聘使用優秀製造業數字化人才。針對頂尖人才量身定制激勵方案,最大限度滿足其真實需要,確保其全身心投入工作。構建以業績、貢獻、創新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支持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承擔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和實踐任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