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關注高校就業數據,更要關注就業質量
http://www.CRNTT.com   2023-08-10 08:39:04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近日,教育部啟動了2023年高校就業數據核查工作。雖然這項工作幾乎每年都要進行,但今年的動作顯然要大得多。日前,教育部專門下發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核查工作通知,召開各省教育部門核查部署會議進行動員,並派出多個工作組,赴各省開展專項核查。工作組以直奔主題、直插一線的方式,深入高校、院系,採取數據核驗、抽查、現場約談等方式,目的就是為了嚴查就業數據弄虛作假。

  近段時間,部分高校就業數據造假引發廣泛關注,構成了這輪核查的社會背景。與此同時,教育部高度重視就業數據的真實性,也有深刻的內在邏輯。就業數據是衡量高等教育辦學的一把標尺,其高低直接影響到後續的高考招生、專業設置、教學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水平的評定等等,對於高校來說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就業率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畢業生有較高的就業數據,就會增加整個社會的就業率,反之亦然。由此,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數據以及準確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過,關於這項工作,一大矛盾點在於:就業率的高低並不完全取決於高校本身,同時也取決於宏觀經濟,甚至更多取決於宏觀經濟。以就業市場的眼光看,大學生是完全的新增勞動力,缺乏實際經驗,沒有多少資源,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當業務擴張的時候,業務單位願意招大學畢業生,也願意花資源來培養。但是,一旦業務單位面臨經濟收縮期,矛盾就會凸顯出來。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是:體制內的考公考編以及編外招聘都名額有限,不可能有大規模增長,作為提供就業崗位的主力,民營企業則普遍處於復甦前期的過渡階段,尚無太強的就業吸納能力。

  在畢業生的微觀層面,也有許多因素制約了就業率的提升。在教育主管部門統計就業率的時段,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還沒有“上岸”。當前,高校畢業生中的很多人,都會去考公、考編、考研,如果沒有成功考中,其中相當一批畢業生會選擇二戰、三戰乃至“流動戰”。依照最新政策,新冠疫情期間的大學畢業生可以保留兩年的應屆生身份,以便考公考編。為了這個應屆身份,許多學生寧可不就業。用人單位也很強勢,往往會對畢業生採取“試用”“實習”的形式來考察,兩三個月之後再決定是否簽約。畢業生在缺乏議價能力的情況下,有的能順利簽約,有的則變成了“免費勞動力”。這個時間段正好錯過教育主管部門統計的時間節點。另外,也有一些家庭條件較好的畢業生,會選擇類似國外“gap(間隔)”一年的方式,到處體驗人生,並不急著就業。

  在這種形勢下,高校的就業工作確實面臨很大壓力,有時為了交差,就會採取一些錯誤手段,把數據“做”起來。比如,教育部文件中提到的“四不准”“三不得”,就比較典型。就業率數據十分重要,其準確性事關高等教育的辦學根本。有關部門一方面確實有必要對數據進行核准,另一方面也可以採取行動,幫助面臨窘境的高校改善就業狀況。

  選擇一所大學,就是在選擇一段人生經歷,畢業後的就業去向,更會影響長期的人生道路。因此,各方對待就業問題,都應秉持長期主義的觀念。高校應當更加重視學生職業規劃課程。但是,目前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時間比較多,走進用人單位參觀考察交流的時間比較少,學生很難對就業有清晰的感性認識。我們現在統計的就業率,是在當年的8月和12月各統計一次。但真實就業市場的情況是,當年的大學畢業生,很多人要到一年以後才能確定自己的最終去向。面對統計的時間節點,學校往往會催著學生隨便去簽一個就業去向,學生之後的發展,就往往顧不上了。所以,真實的就業狀況,應該用比較長的時段來觀察。一年以後的就業情況,10年以後的成才情況,就業專業的匹配度情況,這些,都比簡單的就業率統計更能說明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曉鵬(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新聞系主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