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補齊數字工匠缺口
http://www.CRNTT.com   2023-08-08 08:47:13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日益融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數字經濟不斷發展,也對勞動者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大力度培養和使用數字化領域的新型技能人才——數字工匠,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資料,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勞動者的工作場景、生產工具、技能需求、知識結構都與工業經濟時代存在巨大差異。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衍生了大量數字化、智能化的工作崗位,使得勞動力市場中“數字工匠”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指出,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人社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標注的97個數字職業占到了職業總數的6%。
  
  與傳統技能人才不同,數字工匠是既具有現代工業技術技能水平,又掌握智能化網絡化技能、善於滲透融合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其中,數據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與數字化應用能力是這類人才應該具備的核心數字素養與技能。不過,從存量和增量兩個維度來看,我國數字工匠隊伍建設都面臨諸多挑戰。
  
  從存量來看,我國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體系還不健全,勞動者缺乏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平台與渠道;從增量來看,“重學歷輕技能”的社會觀念導致職業教育缺乏優質生源,制約了數字工匠隊伍建設。此外,繼續教育、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與教材更新迭代較慢,培養內容主要以通用技能為主,數字素養與技能明顯不足。要高質量建設數字工匠隊伍,補齊缺口,需要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多方主體發揮協同效應。
  
  要加強數字工匠人才培育頂層設計,轉變“重學歷輕技能”的社會觀念。通過建立健全職業技術分層制度和多元化評價機制,完善數字人才發展政策,開展多維度數字技能競賽,提升數字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從而營造“崇技尚能”的社會氛圍。
  
  要建立以產教融合為核心、職業院校為基礎、數字企業為主體、培訓機構為補充的數字工匠共育體系。加強職業院校師資隊伍、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數字化迭代更新,鼓勵職業院校與數字經濟優質企業合作,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
  
  還要完善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保障制度,拓展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渠道。應通過增加公共財政支持力度,降低職業教育收費水平,免除低收入群體及失業人員參加數字素養與技能教育的費用,打造一批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培訓基地,建立數字素養與技能網絡學習資源和配套服務。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國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