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智能修樹”守護香港供電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23-08-04 09:48:26


 
  系統經數據分析後,會將樹木劃分為“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及“高風險”4個等級,並以綠、黃、橙、紅4種顔色顯示在地圖上,有助修樹隊一目了然地監察樹木情況,合理安排修樹工作。

  “香港有400多個樹種,其中超過一半生長於架空電纜附近。”為優化“農林管理預測系統”,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教育大學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自告奮勇地參與了進來。

  在系統正式推出前的一年多時間裡,詹志勇率領團隊展開“架空電纜沿線預測性植被管理研究”,選取架空電纜範圍內最常見的10個樹種,監測並探討修樹方式及天氣狀況對樹木新生長嫩枝(又稱“水橫枝”)的影響。

  “研究發現,陽光、溫度及降雨量越高,水橫枝的生長速度越快。”詹志勇舉例說,香港常見植物例如銀合歡、洋紫荊等,不僅自身生長速度快,水橫枝的發展速度同樣驚人,“修剪後2個月即可生長達2米。”

  根據詹志勇及團隊的研究數據,中華電力不斷修正樹木生長“方程式”,制訂合適的樹木管理措施及修樹“時間表”,以便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和人手,預計每年可節省超過150萬港元的營運成本。

  提起“農林管理預測系統”的精準高效,已有逾10年修樹經驗的劉威隆贊不絕口。他直言,過去修樹全靠老師傅的記憶和經驗,有時需在樹林裡耗費大半天尋找有觸碰電纜風險的樹枝,有時摸到記憶中的樹木跟前才發現其實際生長情況尚未達到需要修剪的地步,“工作效率很低,非常浪費時間。”

  而在新系統的技術輔助下,由劉威隆帶領的40餘名修樹隊員在過去一年間已進行約8萬樹次的修剪工作,不僅確保了樹木健康生長,更為香港郊野地區的安全供電保駕護航。

  “現在,我不用額外花心思去硬記樹木資料,可以更專心地把電能專業、樹藝知識和農林護理技術傳承給下一代了。”劉威隆爽朗一笑。伴隨他們每一次攀樹、修樹,香港叢林郊野的樹木枝丫遠離了電纜,守護香港供電安全的使命責任也深深印進了年輕修樹隊員的心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