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匯聚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7-26 10:41:08


  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導,2023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整體呈現恢復態勢,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產業升級厚積薄發。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應把握擴大內需和提振信心兩大關鍵著力點,將宏觀調控和深化體制改革結合起來,雙管齊下,形成推動經濟內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經濟運行延續恢復向好態勢

  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貿易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速明顯快於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彰顯出較強韌性。

  在一季度供需兩側企穩回升的基礎上,二季度我國經濟延續恢復態勢。從供給側來看,服務業生產指數大幅增長,接觸型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表現亮眼,帶動就業整體水平企穩回升。工業生產仍在修復軌道運行,裝備製造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品產量實現高速增長。從需求側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現了低基數下的高增長,除汽車銷售明顯回升外,服裝鞋帽、石油等銷量增長及餐飲收入的大幅提升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領域來看,上半年經濟增長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向好態勢。

  一是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住宿餐飲等接觸型消費快速修復,信息技術、租賃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高速增長,同時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持續運行在擴張區間,其中航空運輸、郵政快遞等行業保持高景氣,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對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二是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服裝鞋帽等基本生活用品和金銀珠寶等升級類消費品均實現較高增長,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7.2%,消費市場穩步恢復對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nextpage>

  三是產業結構穩步升級,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凸顯。在主要工業行業中,電氣機械、汽車、運輸設備等製造業實現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快速增長,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資高速增長,表明數字經濟新動能正不斷壯大。

  四是外貿總體規模穩定、韌性較強,出口和利用外資結構優化。出口領域,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領跑,對出口拉動明顯,電腦、液晶面板等消費電子產品出口觸底反彈;外資領域,高技術產業尤其是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逆勢增長。

  五是城鎮調查失業率總體水平有所好轉,就業基本盤保持穩定。今年以來,得益於服務業對就業帶動作用逐步增強,城鎮調查失業率由年初的5.6%降至6月份的5.2%。雖然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略高於全國整體水平,但3月份以來保持穩定,反映就業形勢總體改善。

  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經濟穩步恢復來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世界經濟波動下行,當前國民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穩固、內生動力不足,一些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工業經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向好因素逐漸增強,但工業生產依然承壓。一方面,企業盈利修復面臨較大壓力。今年以來,規上工業企業利潤月度環比修復水平有限,主要受內需恢復遲緩、外需疲弱顯現、資產負債率上升等因素影響,電子信息製造、鋼鐵等行業生產走弱,營收增幅小於成本增幅,導致企業利潤下滑。同時,受產品價格跌幅較大影響,化工等領域企業盈利呈下滑態勢。另一方面,工業結構性分化仍在延續。受下游需求景氣度影響,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繼續保持良好勢頭,紡織、電子信息製造等行業整體表現不佳。從供需關係看,截至6月份,製造業PMI連續3個月運行在收縮區間,需求端疲軟,供給端產能過剩現象尚未改善。從企業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保持平穩增長,民營企業增加值增速下降。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生產經營前景預期趨穩,但中小企業預期偏弱。

  內需疲弱制約經濟循環暢通。今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與GDP同比增速差距拉大,二季度有所改善。在收入增長預期不穩、部分返鄉農民工就業仍未落實等因素作用下,居民消費擴張的源頭性支撐不足或拖累消費增長。此外,今年二季度以來製造業PMI多個分項回落至榮枯線以下,前期多種因素叠加對民營經濟產生的消極影響尚未有效緩解,私人部門對生產經營擴張和經濟持續向好的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導致民間投資未得到有效激發。<nextpage>

  上半年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並呈現諸多新動向。全球經濟增速延續下行,國際貿易修復不及預期,東盟等外向型依賴較重的新興經濟體遭遇較大衝擊,我國出口增長和外貿企業投資信心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美國經濟在前期刺激政策效果消散和貨幣政策收緊作用下增速放緩,歐元區經濟增長疲弱,英國、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央行繼續加息,美聯儲在6月暫停加息後再次釋放年內加息信號,國際金融市場脆弱性增強。

  支撐高質量發展條件不變

  儘管面臨諸多風險挑戰,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改變。

  從要素保障來看,我國具備促進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一方面,國民儲蓄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為各類有形固定資產投資和無形資產投資活動創造了空間。資本要素積累仍有條件保持在較高水平,從而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生產技術和設備,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儘管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有所下降,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優質勞動力供給。與此同時,人口質量紅利正加速釋放,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明顯提升,人力資本持續積累,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等不同門類優秀人才不斷湧現。此外,土地要素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存量與增量之間優化配置的空間較大,技術要素和數據要素正迎來蓬勃發展的窗口期。

  從生產端來看,雄厚的產業基礎為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是我國產業門類較為綜合,產業網絡運行效率高,延展性和集成創新能力較強,兼具快速大規模生產和柔性化生產的能力,已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抵禦外生衝擊和外部風險的韌性相對較強。二是傳統產業積澱深厚。長期以來,在鋼鐵、化工、機械製造、電子產品製造、家電製造、紡織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儘管隨著人力成本提升,部分行業出現了向周邊地區外溢轉移的現象,但作為產業體系的基本盤,這些領域仍然具備較為突出的國際競爭力。三是新興產業優勢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領域產能快速擴張,技術水平處於全球領先梯隊。

  從需求端來看,超大規模市場效應對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牽引力逐步增強。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的經濟體,我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隨著擴大內需戰略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超大規模市場效應有望進一步加強。在消費領域,經濟總量提升叠加消費率上升,帶動消費市場規模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上升。居民消費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特徵,消費場景日益豐富,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同時,消費市場日趨成熟,對國內企業品牌建設的帶動效應顯著增強。在投資領域,無論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是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都蘊藏著巨大投資潛力,而且具備將這些投資潛力轉化為現實的要素條件和技術條件。<nextpage>

  更好發揮政策宏觀調控效力

  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同時生產、分配、流通等環節也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從而對宏觀政策提出更高要求。在政策應對上,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中釋放活力、積聚動力。具體而言,當前應把握擴大內需和提振信心兩大關鍵著力點,形成推動經濟內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一是加力提效擴大有效需求。首先,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強消費提振的源頭動力。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力度,把穩就業作為居民增收、擴大消費的重中之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保障機制,在政府和國企工程項目中實施以工代賑,帶動中低收入群體增加勞務性收入。其次,提升公共財政對民生保障的支出力度,特別是在生育、教育、住房等方面,緩解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支持居民消費傾向逐漸向疫情前水平回歸。再次,著力促進居民大宗消費。汽車消費方面,優化重點城市限購措施,增加新能源車號牌指標投放,加快充電樁、停車場等設施建設,改善使用條件;家電家具消費方面,加快建設廢舊物資回收體系,促進家電家具以舊換新,推動綠色家電、環保家具相關補貼政策落地。

  二是統籌協調財政貨幣政策。當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面臨一定約束,也有一定發力空間,應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優化政策工具組合,形成擴大需求的合力。同時,宏觀政策要做好成本收益分析,統籌時度效,兼顧當下與長遠。

  財政政策方面,從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支出端著手,加快預算支出進度,緩解增值稅大幅增加產生的技術性緊縮;在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和專項債資金的基礎上,適度擴大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將政府投資維持在較高水平,對衝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壓力,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根據土地市場變化,適時調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和規模,有效應對地方償債高峰,防範流動性風險。同時,完善市場化風險緩釋增信措施,指導金融機構不抽貸、不停貸、減息置換存量債務,有序緩釋債務風險。

  貨幣政策方面,需更加積極靈活地運用價格型工具。繼續適時適度下調利率,在降低實體經濟部門增量融資成本和存量債務付息負擔的同時,以價帶量,激發企業和居民的借貸意願,擴大投資消費需求。數量型貨幣政策堅持鬆緊適度。在經濟恢復期,保持實體經濟流動性合理充裕;在企業和居民借貸意願不強的情況下,謹防金融市場流動性淤積造成風險隱患。<nextpage>

  深化體制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體制改革方面,建議以引導微觀經營主體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為著力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出關鍵改革舉措,從根本上扭轉當前民營企業預期不穩和信心減弱問題。

  首先,深入實施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大力提升要素協同配置效率。圍繞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大要素,加快推出有利於要素有序流動、高效配置、有效轉化、服務實體的改革性措施;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著力提升與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在開發存儲、流通交易、收益分享等方面的法治化規則,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數字新動能。

  其次,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以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為目標,持續提升不同地區間、各類主體間在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等方面的統一性;加快建設商品要素資源的現代化流通網絡和數字化智能化市場交易平台,以高效的新型市場設施保障全國統一大市場運轉效率;聚焦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政府採購等市場反饋較強的領域,著力破除地方性保護和行政性壟斷,進一步放寬和優化服務業市場准入限制。

  再次,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提振投資信心為目標,推動政策加快落地實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今年以來,多部門打出“組合拳”,接續推出系列稅收優惠政策,著力為民營經濟鬆綁減負,激發其生產活力。截至今年5月,我國登記在册民營企業達5092.76萬戶,在企業中占比92.4%。今年前5個月新設民營企業376.4萬戶,同比增長17.2%,其中“四新經濟”民營企業215萬戶,占新設民營企業的57.1%。

  然而現階段,我國民營經濟發展仍面臨經營預期不穩、應收賬款拖欠、隱性壁壘較多、融資成本偏高等問題。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提出一系列優化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環境、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的綜合性系統性舉措,對做大做優做強民營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國家層面已出台的各項政策,具體落實中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系統性,堅持系統思維,協同推進重點領域支持性政策出台和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等保障性制度建設,發揮好政府和市場作用,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二是提升精準性,抓住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集中力量快速突破,以法治化改革確保其合法權益。三是突出引導性,針對重點行業領域企業,成立工作專班解決預期減弱問題,發揮示範效應,以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提升發展環境的可預期性,培育支持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的有利環境。<nextpage>

  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2022年深度調整之後,今年一季度前期積壓的購房需求集中釋放,上半年市場銷售、開發投資、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等主要指標降幅有所收窄,房地產市場逐步走出前期深度調整狀態,向新的發展階段過渡。

  但也應注意到,當前房地產市場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預期依然偏弱。在經歷了年初短暫的“小陽春”之後,房價繼續呈分化態勢,一線和強二線城市房價同比上漲,三線以下城市房價同比下降,潛在購房者決策更趨謹慎。同時,主要指標呈分化態勢。市場交易方面,今年前5個月累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增速明顯好轉,6月有所回落;投資開發方面,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和到位資金同比降幅仍然較高。市場結構發生深刻改變,民營房企市值縮水,市場活躍度和新增投資意願較弱,部分城市新房與二手房價格倒掛現象仍然明顯,反映出新建商品房定價機制有待完善。

  下一步,建議需求端和供給端雙向施策,推動房地產市場恢復平穩運行並轉向高質量發展。在需求端,改革存量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形成機制,做到增量與存量聯動,下調購置改善性住房的房貸利率,減小增量與存量之間、首套與二套之間價格扭曲,合理降低購房利息成本。同時,因城施策,調整限購限貸限價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目前除少數住房供需壓力大的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之外,其他多數城市發生房價過快上漲的風險已明顯減弱,具備適度放鬆限購限貸政策的條件。可考慮研究設立房地產市場平准基金,用更加市場化的手段防範價格大幅波動。

  在供給端,堅持底線思維,繼續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對於一些房地產庫存比較高的城市,可考慮將部分短期內市場難以消化的庫存收儲,組建專門的公寓運營公司或採用市場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新畢業大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過渡期低成本租房服務。按照市場化導向,優化住房建設用地供給機制,重點加大人口流入規模大、住房供給欠賬多的城市土地供給。及時明確細化制度規則,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