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算力基礎設施 賦能千行百業
http://www.CRNTT.com   2023-07-25 13:47:16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智能運營平台。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一幅涉及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的衛星遙感影像地圖在屏幕上鋪開,建築、水域、林地、耕地等不同地物要素清晰可見。某省自然資源廳工作人員輕點鼠標,經過模型訓練、要素解譯等步驟,只用半個多小時,新增道路、堆土、疑似“違建”等區域自動標注出來。

  “依托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以下簡稱“武漢計算中心”)的普惠算力,我們部署了這套自然資源人工智能解譯雲平台,結合遙感技術手段,通過海量樣本訓練,實現各種地理要素的自動提取和智能化處理。”武漢漢達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饒友琢說。

  數字經濟離不開算力的支撐。據測算,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平均將帶動3—4元經濟產出。

  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武漢在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方面有著良好基礎。2021年5月,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武漢計算中心建成投用。目前,該中心獲科技部正式批覆,支持其建設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記者近日深入武漢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看這裡的算力基礎設施如何讓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提供公共算力,服務企業發展

  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光穀大道旁的寫字樓裡,饒友琢打開武漢計算中心操作網頁,選擇購買相應算力後,上傳數據集和模型開始訓練。約20公里外的武漢計算中心機房內,設備啟動、快速運轉。不到一天時間,一套包含10多萬個樣本的解譯模型就完成訓練。

  “過去用我們的自有服務器訓練同樣樣本量的模型,至少要一個星期時間,設備的前期投入也很高。”饒友琢告訴記者,對於漢達瑞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說,自建服務器的時間成本和經濟壓力都較大。

  去年以來,漢達瑞公司開始從武漢計算中心購買算力,用於公司的產品研發和迭代。“不僅資金投入降低了,模型訓練速度也顯著提高,給客戶的交付周期大幅縮短。”饒友琢說。

  “100多年前,電力開始成為發展的主要動力,但一台發電機供應的電力有限,於是要建設電廠。”武漢計算中心運營負責人陳斌形象地類比,“到了人工智能時代,算力逐漸成了新的‘電力’,計算中心就像城市的新‘電廠’。”

  2020年9月,武漢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此為契機,湖北省出台政策,支持武漢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該中心由武漢市委、市政府牽頭,武漢東湖高新區承建,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華為公司共同交付。2020年12月28日開工,2021年5月31日便投入運營。

  “本地算力需求大,前期使用過程中存在排隊現象。”負責武漢計算中心運營的武漢光穀愛計算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慶介紹,去年初,經過二期擴容,武漢計算中心算力總規模達到200P,相當於10萬台高性能計算機的算力之和。截至目前,已為武漢鬥魚、高德紅外等186家企業和科研單位提供算力服務。

  除了提供基本算力,武漢計算中心還為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走進武漢長江計算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製造基地,只見一台台服務器從四周設有攝像頭的U形履帶上有序通過。僅用10秒左右,工作人員就能從顯示屏上對服務器各部分有無質量缺陷作出判斷。

  “傳統人工質檢準確率不足80%,我們基於武漢計算中心的算力資源,與華為聯合構建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實現了工位級、線體級、車間級人工智能質檢,質檢準確率超99%、效率提升3倍,能助力公司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長江計算總經理彭海波說。

  “如果把中心比作一個飯店,數據就相當於食材,算力相當於廚具,算法相當於烹飪方式,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陳斌說,武漢計算中心結合華為技術與生態,聯合企業在智能製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領域,形成了184個人工智能創新解決方案。

  吸引行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

  武漢市武昌區政務服務中心,市民張先生正在使用“易小政”機器人辦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根據機器人提示步驟,他將身份證、營業執照等所需資料逐一放到指定區域,機器自動提取上面的圖像和文字信息,不到10分鐘許可證就辦理完成。

  “這台機器人具備人臉識別、證件識別、虛擬數字人問答等多種功能,可自助辦理20多項政務事項。”武漢力龍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胡宗華介紹,公司打造的這款智慧政務機器人,目前已在多個城市試點應用。

  武漢計算中心不僅是算力基礎設施,也是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和產業聚合平台。“我們依托中心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持續開展初創企業對接、產業峰會等活動。”陳斌介紹,中心已吸引集聚大批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聯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組成產業聯合體,形成人工智能應用的產業集群。

  通過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合作,2021年7月,在武漢計算中心孵化的圖文音三模態千億參數大模型“紫東太初”正式發布,落地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當年底,多模態人工智能產業聯合體在武漢成立,旨在以“紫東太初”的示範化應用為基礎,打造多模態人工智能產業戰略力量。截至目前,已吸引近70家單位和企業加入。

  免費試用大模型、專家手把手指導……加入產業聯合體給公司帶來的效率提升讓胡宗華贊不絕口。“過去需要現場為客戶寫模型文件,交付界面非常複雜,人工智能訓練周期一般超過一周。結合‘紫東太初’大模型,訓練時間縮短到一天,省時又省力。”胡宗華說。

  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介紹,產業聯合體基於“紫東太初”,已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慧文旅等數十個行業中孵化出近60個創新應用,預計帶來經濟效益300億元。

  在智能遙感領域,武漢大學和華為公司聯合武漢計算中心,發布遙感影像智能解譯深度學習專用框架和遙感影像樣本數據集,共建智能遙感開源生態聯合體,吸引航天宏圖、珈和科技、漢達瑞、上海數慧等40餘家地理信息相關企業加入,在自然資源監測、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等場景孵化30多個創新應用。

  提升精度效率,推動科研創新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光穀園區的一座玻璃建築中,一台帶有多種成像設備的機械臂正在數十盆農作物的上方移動,記錄下農作物不同時期、不同生理狀態的影像。隔壁實驗室的顯示屏上,作物的種子、穗長、株高、分蘖數、根系等數據信息一覽無餘。

  這座建築是由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共建的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設施——“神農設施”預研項目。“我們依托環境模擬與智能監控、高分辨成像、自動化信息采集與分析等關鍵技術,進行農作物基因型與表型的複雜關係解析,為優良作物新品種的分子設計與高效選育提供重要支撐。”“神農設施”智能大數據分析系統課題組負責人袁曉輝介紹,目前正在開展的預研攻關,也借助了武漢計算中心的力量。

  “傳統的表型數據獲取主要靠人工測量和照相等,工作繁瑣,準確率低。依托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技術手段,高通量、精準高效的作物表型測定技術應用已成為現實。”袁曉輝說,去年10月,武漢計算中心開始為課題組提供相應的算力支持。

  “武漢計算中心低成本、高性能的計算能力和華為操作系統,不僅可以支撐我們的算法和模型,還有效提升了運算精度和效率,讓科研進度明顯加快。”袁曉輝說,這些預研工作將推進大科學裝置的全面國產化和科研數據的自主安全可控,為成長空間巨大的國內種業市場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鼓勵科研單位和企業,依托中心開展先導性的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和場景試驗,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應用創新孵化平台。”武漢計算中心工作人員王響介紹,截至目前,武漢計算中心已與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數十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動了一批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基礎研究。

  武漢圖靈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人工智能方向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近期正在依托武漢計算中心,開展智慧農業、智慧園區等方面的產品開發和研究。

  “公司過去主要從事信息化、數據服務等業務,這幾年轉向人工智能新賽道,經朋友介紹,去年開始與武漢計算中心合作。”武漢圖靈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解決方案負責人於海龍說,武漢計算中心不僅提供算力服務,還會指派專人給予技術支持。在他們的指導下,於海龍與同事逐步掌握了武漢計算中心模型訓練及推理的系統操作,並據此開發出多款人工智能新產品,目前正在與客戶接洽,有望早日商用。

  降低應用成本,培育產業生態

  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券服務平台網站上註冊,上傳採購合同、發票等材料,並提交兌付申請,經過公示後,補貼很快就會到賬……“去年,我們開始從武漢計算中心購買算力,沒想到還能得到補貼。”武漢楚精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珊說,“用得越多,補得越多,這對我們也是一種激勵。”

  為了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去年6月,湖北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發放1億元科技創新券,用於幫助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過程中,共享使用科技服務機構的大型科學儀器設施。武漢計算中心組成了6人的創新券專班工作組,手把手輔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申領創新券。

  “在湖北省內,滿足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入庫企業或者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在孵企業等至少一個條件,使用武漢計算中心算力,可以最高返還20萬元現金補貼。”陳斌介紹,創新券兌付額度為企業購買創新服務實際發生金額的30%。

  除了省裡的支持,去年武漢市、武漢東湖高新區也相繼發放科技創新券。其中,武漢市對使用創新券的企業,按實際服務金額的50%進行補貼;東湖高新區明確,規上高新技術企業每年使用創新券的最高額度可達50萬元……在各級政策引導支持下,已有數十家企業領到了算力補貼。

  得益於武漢計算中心的普惠服務,越來越多企業投身人工智能領域,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生態逐步成形。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協會去年發布的該市首份人工智能企業庫報告顯示,482家入選武漢人工智能企業庫的企業中,營收過億元的企業已達到23家,預計2025年武漢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800億元。

  2020年,教育部與華為聯合發起“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項目,著力構建以信息技術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為基礎的產業與人才生態。在湖北省,武漢計算中心與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10餘所高校合作,通過技術培訓、開發者大賽等活動,累計為企業輸送了千餘名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武漢大學畢業生饒友琢、胡珊,武漢理工大學畢業生袁曉輝等,都是參與者和受益者。

  去年11月,緊鄰武漢計算中心的武漢超算中心正式投運,這是全國首個集人工智能和超算於一體的多樣化雲服務化算力集群,首期算力達到50P。未來,“雙中心”將共同助推湖北和武漢打造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作為我國首個建成投用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計算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為各地布局算力基礎設施、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創新提供了借鑒。”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院長熊盛武認為,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等深入實施,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超級計算中心等算力平台的建設和應用不斷加快,數字經濟將進一步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和助推器。

  湖北省經信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省在用數據中心144個,在建數據中心23個,邊緣數據中心19個;全省在用標準機架數14.7萬架。據測算,去年湖北省大數據產業規模達862億元,同比增長24%;大數據相關企業超過480家,在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應用等環節集聚了一批優質企業和平台,形成了從硬件到軟件、從產品到服務的全產業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