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德國製造業:抵禦“去工業化”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23-07-17 13:39:22


 
  2019年,德國發布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德國及歐洲產業政策的戰略指導方針》草案,重新聚焦產業政策,希望進一步增強德國工業技術主導能力和產業鏈穩定性。草案要求2030年德國工業在經濟附加值總額中的占比從23%提高到25%,並尋求重構德國和歐盟的法律框架,以符合提升工業企業競爭力的要求。

  德國對工業及其轉型的重視,使得德國在全球製造業中保持了一定競爭力。儘管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不停轉移、重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出口份額明顯下降,但2000年至2020年,德國的全球出口份額基本穩定在8%-10%,顯示了德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不過,隱憂也在浮現。2022年德國權威機構出台的“工業4.0”調查報告顯示,德國數字技術的發展不盡如意,中小企業缺乏數字技術支持,“工業4.0”也幾乎停滯不前。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各界人士擔心德國有被“去工業化”的危險。媒體報導稱,作為側重於重工業、以汽車機械製造和化工為支柱產業的高度外向型經濟體,德國眾多工業公司將能源危機視為重大甚至威脅生存的挑戰,傾向於產業鏈外移,德國的眾多產業可能會加速全球布局。

  美國在此期間推出《通脹削減法案》等政策被視為以歐洲去工業化為代價實現美國的再工業化。德國工商大會表示,約四成會員企業計劃未來在美增加投資。與此同時,其他歐洲企業也在考慮推遲在德投資。據德國《商報》報導,僅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核心德國企業前往投資。

  在德國內部,工業版圖也在悄然生變。幾十年來,德國的經濟實力一直集中在南部和西南部。但現在東西部的發展勢頭形成分化。在整個南部和西南部,汽車行業的傳統供應商,如博世、大陸、馬勒、采埃孚已經宣布在需求下降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裁員,而東部地區的再工業化帶來的情況正好相反,大企業在紛紛進行投資。

  當前,德國面臨被“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兩股力量交織,加上歐洲經濟衰退預期的影響,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對德國製造業產生衝擊。德國還面臨勞動人口達峰後專業勞動力短缺的長期掣肘。德國工業正面臨又一次轉折。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