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據法治日報報導,近日,國家醫保局公布一批違法使用醫保基金的典型案例,涉及偽造住院、偽造病歷、偽造票據、虛開診療項目、虛開用藥醫囑、冒名使用醫保卡等違法行為。這批典型案例均已由法院判定。
醫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錢、救命錢,容不得挪作他用。從這批案例看,一些參保人試圖利用各種方式攫取不正當利益。例如,有參保人多次在就醫地聯網結算後,又偽造同一時間段、相同明細金額的票據,向異地醫保部門申請異地就醫報銷;有人違法出借醫保卡。此外,還有醫療機構偽造患者病歷,騙取醫保基金。這些行為觸犯了法律,擠占了他人的正當就醫資源。
無論是參保人試圖“占便宜”,還是醫療機構內部人員“監守自盜”,都嚴重危害了醫保基金安全。而由於醫療機構對醫保基金的管理更加熟悉,負有對醫保基金使用的把關審核責任,因此,一旦有人利用職務之便伸出貪婪的黑手,就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目前,醫保騙保刑事案件呈現出犯罪主體多元化、犯罪手段多樣化、危害後果嚴重化等特點,隱蔽性強,部分案件時間跨度大、犯罪次數多、涉案金額高。這給有關部門的監管和查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醫保基金報銷普遍實現了網絡化、數字化,這在方便參保人線上報銷的同時,也給加強資金監管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助於解決監管面廣、工作量大而監管人手不足的矛盾。以往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才能排查發現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更容易地發現端倪,從而及時阻止和追究不法行為,防止公共利益損失擴大。
此前,國家醫保局創新大數據監管方式,依托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台,建立反欺詐數據監測專區,研究開發“虛假住院”“醫保藥品倒賣”等大數據模型,並與公安部門積極推進線索查辦,以有效阻止醫保基金“跑冒滴漏”。此次發布的一起某醫院涉嫌以偽造病患住院、虛構醫藥服務項目等手段騙取醫保基金的案例,正是經大數據篩查分析、現場檢查並立案調查發現的。可以說,大數據技術在醫保基金監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醫保基金絕不是“唐僧肉”,一旦發現有伸向百姓“救命錢”的黑手,必須毫不猶豫斬斷。相關部門要不斷創新監管方式,積極借助先進技術手段輔助執法,進一步加大懲戒力度,強化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和信用意識,形成醫保基金“不能騙”“不敢騙”“不想騙”的綠色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