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評:中歐合作是順民心趨大勢之舉
http://www.CRNTT.com   2023-07-01 11:14:52


 

  這一結果,讓美國媒體直呼“令人驚訝”。它顯然出乎近年來一直在中歐之間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的美國意料,卻證明了繼續發展好、維護好中歐關係不僅是中國人民的良好意願,同樣在歐洲範圍內也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

  中歐加強互利合作,符合各自發展利益

  近年來,美國以及歐洲的大西洋主義者持續渲染“中國威脅論”。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其以“歐洲對俄能源依賴”為切入點,強化歐洲對華“去風險化”敘事,挑動歐洲削弱與中國之間的供應鏈和科技領域合作。

  然而事實證明,對華“脫鈎”或者“去風險化”並不符合歐洲的切身利益。有數據顯示,2022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8563億歐元,比上年增長23.1%,雙方平均每天貿易額超20億歐元;貿易結構更加優化,鋰電池、新能源車、光伏組件等綠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2022年,歐洲對華投資121億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長70%;中國對歐投資1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在美國威逼利誘、歐洲大西洋主義者里應外合之下,歐洲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不僅沒有疏遠,反而更緊密了;供應鏈合作不僅沒有割裂,反而向新的領域延伸了。正如一位匿名的西方企業高管所言,歐洲即便採取“供應鏈多元化”,也無法完全撤出中國,一些企業迫於壓力將部分生產線遷往他國,往往面臨成本上升且產品質量堪憂的窘境,因而,這些遷出的企業不得不在其他國家的新工廠繼續與中國供應商合作。

  在高科技領域,美國一直聲稱“與中國合作有技術被竊的風險”,鼓動歐洲加入對華科技封鎖的陣營。而事實是,2010年至2020年間,中國企業獲國際專利數占比從16%暴增至49%,而歐洲企業占比則從12%降至8%。中國與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國家開展技術交流合作時,早已從“西方出技術”向“雙方出技術”轉變,歐洲若堵死對華科技合作的大門,反而將導致歐洲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面臨不利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