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多國積極探索低碳農業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23-06-28 13:19:29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積極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作為一種環保、節能和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低碳農業旨在通過產業調整、技術創新、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手段,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和損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近年來,不少國家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記者日前走進德國、以色列、巴西的農場和農業部門等進行了採訪。

  德  國——

  大力發展有機農業

  達勒姆莊園位於德國柏林西南部,它不僅是一處有機農場,也是一座食品文化露天博物館。人們可以在農場商店購買這裡生產的肉蛋蔬果等農產品,近距離體驗“從田地到餐盤”的有機農業生產過程。此外,農場還與哥廷根大學等機構合作,開展生菜、番茄等有機農產品的研究。

  有機農業被視為基於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系統,近年來德國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據德國聯邦食品和農業部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德國共有超過3.5萬家有機產品生產企業,在超過170萬公頃的農業用地上進行有機農產品的耕作與經營。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德國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德國是歐盟農業生產大國,有超過27萬家農業企業,每年生產的農產品總價值約500億歐元。然而,農業領域也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據統計,德國農業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該國排放總量的8%。2021年6月,德國通過修訂版《氣候保護法》,提出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至少65%,其中農業領域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須減少至56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德國農業部門認為,增加有機農業用地有助於農業領域減排。

  在監管層面,有機農產品需接受歐盟有機農業立法規定的檢驗程序。在德國,有機農產品通常由政府部門授權的私人機構進行認證。根據法律規定,私人檢驗機構需對農業生產和加工企業以及進口商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查,留存被檢查企業名單並在互聯網上公布,供主管部門、經營者及消費者查詢。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商和加工商必須準確說明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土地、建築物及其他相關設施,有機農場或企業出售的所有產品信息也必須記錄在册,以保證這些產品可以溯源。

  在資金方面,德國從1989年開始通過公共資金來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當前,德國有機農業得到了來自歐盟、德國聯邦及各州三個層面的公共資金支持。2015年以來,向有機農業轉型的普通農場每公頃耕地和草地可得到250歐元的補貼,已有的有機農場每公頃可獲得210歐元的補貼。從2002年起,德國政府還推出“聯邦有機農業計劃”,為有機農業的相關研究及培訓項目等提供資金。2021年,該項目共提供了3338萬歐元的補貼。

  此外,德國聯邦食品和農業部每年還舉辦有機農業競賽,獎勵各大農場在有機農業領域進行創新,為傳統農場轉型提供激勵機制,提升民眾對有機農業這一環保生產方式的認識。德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該國有機農業用地占比擴大到全部農業用地的30%。

  以色列——

  加強農業精細化管理

  走進以色列特拉維夫北部的一家農場,農場工人正用電腦控制作物的灌溉水量,並將滴灌與施肥相結合。50多歲的農場主阿米爾告訴記者,這套微灌設備由控制樞紐、管道部件和灌溉系統組成。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氣象條件、土壤含水量、農作物需求量等情況,使用太陽能驅動器,用塑料管道送水,適時調節水量,並對根或葉子噴灑含有肥料、藥物的溶液。“得益於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作物何時需要水分和肥料、需要多少量都由電腦來控制,既能滿足作物所需,又不浪費資源。”據介紹,應用這項技術比傳統灌溉節水約90%、節能50%,平均增產30%。

  在以色列農村採訪,記者在田間地頭發現,到處都採用了滴灌、微噴灌等灌溉技術,農業用水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通過智能監測和控制,實現了農業生產用水的高效利用,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希伯來大學農業、食品與環境學院教授納赫姆·莫什林介紹:“澆水與施肥相輔相成,通過精細化管理減少了過度施肥對土壤造成的破壞,這對低碳農業的發展起到很大推動作用。”

  高效節水與施肥是以色列農業精細化管理的一個縮影。以色列水資源較為匱乏、土壤條件不利,通過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創新,高效利用水、土等稀缺資源,該國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之路,向低碳農業轉型。《以色列時報》的報導指出,精細化管理農業生產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精細化管理離不開技術創新。目前,以色列活躍的農業科技公司超過440家。以色列農業科技企業格雷斯育種公司最近發明了一項新的固氮技術,該技術利用生物固氮替代化學氮肥,可以減少對合成肥料的需求,從而降低肥料碳排放,同時還能將穀物產量提高18%。當地農業部門認為,如果這項突破性技術被廣泛採用,將對農業減碳產生積極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