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握製造業轉型升級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3-06-16 08:36:03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術快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各領域發生深刻變革,製造業發展也呈現出新的轉型升級趨勢。
  
  產業發展趨勢明顯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際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曉華文章表示,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資源禀賦、發展階段、外部環境、發展目標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都要求製造業加快向技術水平、生產效率、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領域和價值鏈環節升級,加速向知識化、數智化、低碳化、服務化方向發展。
  
  知識化。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科技持續創新以及生產活動的技術、知識密集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從產業結構看,知識密集型產業部門的比重不斷提高;從產業鏈構成看,知識密集型產業鏈環節的比重不斷提高。製造業的產品架構、生產過程複雜,知識密集型特徵尤其顯著。在全球產業分工高度深化時期,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按照各自比較優勢參與全球分工,製造業的知識化在發達國家表現得更為突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不斷有新技術湧現,其中不乏顛覆性技術和對國民經濟各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通用目的技術,這不僅會進一步推動新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出現並快速發展,而且將使既有產業部門的知識密集度進一步提高。後發國家製造業的知識化具有更大提升空間。
  
  數智化。數字技術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術,蘊含著巨大的賦能力量,正在向數字經濟之外的國民經濟行業擴散、融合,使各個行業在創新能力、生產效率、經濟效益、產品質量、環境友好程度等方面發生深刻變化,數字化已經成為各行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工智能是基礎性的數字技術,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智能製造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即製造業的機器設備、生產系統擁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能力。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是全方位的,不僅體現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而且體現於企業內部的全領域、產品價值鏈的全過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以及企業所處的全商業生態。
  
  低碳化。在碳減排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產業的碳排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低碳競爭力已經成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低碳化發展,一方面對製造業形成更大約束,另一方面也為製造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對此,各個製造業部門需要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從而減少碳排放。同時,製造業還需要為全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技術和物質支持。
  
  服務化。傳統的製造業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加工和再加工,向社會提供各種物質產品。隨著製造業產品架構日趨複雜,用戶需求也趨於多元化、個性化,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基於製造產品的能力積累,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製造業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製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從一次性獲得產品銷售收入轉向持續性獲得服務收入。
  
  提升關鍵方面能力
  
  文章指出,中國製造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技術水平與世界製造強國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們既要抓緊縮小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又要積極適應世界製造業知識化、數智化、低碳化、服務化的趨勢轉型升級,著力增強以下幾方面能力。
  
  一是基於綜合成本優勢的製造能力。改革開放後,中國依托豐富的勞動年齡人口、較低的工資水平,形成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但近年來,製造業的傳統優勢逐步減弱。製造業的成本優勢不僅取決於工資、土地等要素價格,良好的基礎設施、細致的產業分工、完善的產業配套、高素質的勞動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限制了其勞動力成本優勢轉變為最終產品價格優勢;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擁有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完善的產業配套和強大的製造能力,在研發設計、加工製造、產品服務等方面仍具有較低成本,因而在中高端產品中的價格優勢依然非常明顯。因此,中國製造業應盡可能保持勞動密集型環節和產品的價格優勢,同時形成更加綜合的、體現在中高技術產品上的成本優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