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力發展智能製造裝備
http://www.CRNTT.com   2023-06-12 08:33:26


   
  高端機床迎來發展新機遇
  
  我國數控機床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穆東輝(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機床被稱作工業母機,是“制器之器”,是關係國家戰略安全和發展大局的基礎性產業。數控機床是融通製造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樞紐,在凝練機械、液壓、電氣等傳統技術基礎上,集成了現代工業控制、傳感、通信等新技術原理,成為承載製造工藝技術的集大成者,可以採用減材、等材、增材等多種材料成形方式,為製造業各領域提供加工裝備和技術解決方案。
  
  機床產品伴隨近代工業發展而來,1949年以前我國工業水平落後,機床製造主要集中在上海、沈陽、昆明等城市,全國年產量1500多台,產品品種少,產業基礎孱弱。隨著工業體系逐步構建,機床行業開始了系統的頂層設計,先後經歷初創引進、自主發展、改革開放等階段,在產業戰略布局、製造能力、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有力支撐了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在初創引進、自主發展時期,機床行業克服重重困難,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緊緊圍繞工業建設需求,完成了大量產品開發,補齊品種缺口,並推動產品精密化、大型化、成套化發展,持續開展工藝改進、質量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機床工具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機床行業迎來市場化轉型,在市場競爭機制下進行產業資源重構,產業布局與產品技術水平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企業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顯著增強,逐步加大“走出去”步伐。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製造業規模快速擴大,機床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數控機床技術快速普及、產量迅猛增長,數控化率持續提高。2009年以來,我國一直是金屬加工機床產值和產量世界第一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2011年機床行業的生產和消費達到峰值,隨後進入波動下行區間。儘管受新冠疫情影響,但機床行業發揮產業體系完整的優勢,生產和消費有了較大恢復。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測算,2022年我國金屬加工機床消費額1843.6億元人民幣,生產額1823.0億元人民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共生產金屬加工機床75.5萬台,其中金屬切削機床57.2萬台,金屬成形機床18.3萬台。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機床工具進出口總額333.6億美元,同比增長0.9%,其中出口持續增長,達到209.5億美元,同比增長9.0%。機床工具進出口保持了自2019年6月以來的順差態勢,2022年順差為85.5億美元,同比增長58.1%。
  
  歷經70多年的發展,我國機床行業產業鏈日益完善,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實力。隨著裝備製造業高速發展,市場對中高端數控機床產生了巨大需求,國際市場競爭的焦點逐漸轉向中高端領域。未來,隨著用戶高端需求逐步釋放和多個領域新製造技術需求的發展,高端機床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上,國內眾多企業展出了五軸銑車復合加工中心、五軸立臥轉換式加工中心、高精度復合磨削中心等高端主機以及數控系統、編碼器等核心功能部件產品,這些高端產品大多數由多家企業分別研製,不僅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很多已形成市場應用。
  
  在機床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行業整體大而不強、發展快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存在:產業鏈短板仍需補齊,高端創新產品應用生態建設滯後;創新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基礎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企業仍需持續補強。
  
  我國機床行業自身經濟體量不大,但產品、技術、企業等情況複雜多樣。機床產品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特點,需要面向特定的細分市場、加工對象和用戶“量體裁衣”提供服務;機床行業知識複雜度高、隱性知識多且重要,創新活動具有長周期和強積累性特點;機床行業企業的產品領域、技術、人才、規模、經營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發展需求和方向也不盡相同。因此,推動機床行業高質量發展,一是企業要明確戰略方向,努力提升產品研製能力、工程化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二是從政策層面加強支持和引導,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推動供需緊密合作,為機床行業發展創造環境、提供支撐;三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技術、標準合作。
  
  各國搶占國際製造業制高點
  
  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智能製造布局有何特點和可借鑒的經驗?
  
  臧冀原(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製造業研究室副主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面臨技術工人短缺、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問題,同時製造業出現了製造地點分散、生產方式變更、製造技術日益複雜化等變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推動製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帶來歷史性機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了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頒布了一系列以“智能製造”為主題的國家戰略,搶占國際製造業科技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2014年以來,美國通過了《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和《振興美國製造業和創新法案》,並以法案形式確立了《國家製造業創新網絡》,布局先進製造技術、製造業技術創新與工程化能力,為智能製造的頂層設計奠定基礎,對美國製造業創新中心的設立起到重要引導作用。美國智能製造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採取大規模公私合作支持智能製造相關活動。《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將570億美元作為緊急撥款,重點發展芯片和5G網絡等領域,《無盡前沿法案》要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5年內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10個關鍵技術領域投資1000億美元。ICT製造業、醫療器械制藥業、軍工、航空航天、機械以及汽車是美國最核心的優勢製造業,也是其智能製造發展重點。
  
  德國2011年提出工業4.0概念,2013年推出工業4.0戰略,強調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製造業升級。《德國工業戰略2030》支持推動智能製造在工業的應用,並強調政府在製造業升級過程中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2022年提出新的“數字化戰略”,關注人工智能以及開發6G技術潛能。基於工業4.0推動智能製造發展特別是裝備的發展,目前德國擁有多家領先企業,在很多高端領域和環節形成龍頭優勢。例如,西門子的“數字化企業平台”系統為數字製造提供了載體,寶馬集團的數字孿生工廠使得汽車製造再進一步,上汽大眾用機器人製造汽車,實現了極高的人力替代效率等。
  
  日本1989年推出《智能製造系統IMS》戰略方針,以達到製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2015年開始發力智能製造,發布《新機器人戰略》促進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機器人深度融合,打造機器人技術高地。日本的工業價值鏈參考架構是其智能製造的頂層架構。2022年版《製造業白皮書》大力推行互聯工業理念,構建人、系統和設備互聯互通的新型數字社會。日本在工作母機、機器人、新材料等領域具備競爭優勢,明確未來將重點投資智能製造、機器人、無人駕駛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正在重塑,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加快吸引高端製造業向本國回流的趨勢更加明顯,智能製造作為戰略重點將在大國製造業競爭中發揮愈發重要的作用。
  
  美國、德國、日本智能製造的實踐表明,政府在布局重點領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制優勢明顯,頂層設計堅實有力,應進一步完善推進智能製造的工作體系,優化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引領、支持和協調作用。
  
  同時,智能製造裝備、軟件和系統集成是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支撐。發達國家在機器人、高端機床、傳感器等領域優勢明顯,我國要加快傳感、控制、檢測等關鍵核心部件創新,突破一批智能製造裝備與工業軟件,推進關鍵技術研發、試驗驗證和產業化。加快培育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打造一批融合新技術的高質量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壯大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物流裝備等新興產業,形成智能製造發展關鍵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