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機器人加速融入生產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23-06-07 16:01:42


  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機器人幹起家務活,還當起了講解員……近日,在第八屆中國機器人峰會現場,知名品牌競相演繹機器人的最新應用,多項前沿技術驚艶亮相,吸引參會人駐足觀看。專家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為多個行業開辟了新賽道,其治理體系也需不斷完善。

  智能製造蓬勃發展

  走進沈陽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幾台巨大的橘色機器人正在“手舞足蹈”,它們按照定制好的運行軌跡開展工作,從一個點位迅速到達另一個點位,精確控制點焊精度,並自動更換焊槍。進入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4萬平方米的廠房,機器人包攬了大部分的臟活、累活、重活。小到一塊鋼板的分揀,大到10多噸桅杆的裝配,全部由機器人自動完成。“脫胎換骨”的工廠生產節奏大幅加快,月產能達到300台樁機。

  這是機器人產業賦能中國製造的縮影。工業機器人在中國製造業應用廣泛。中國機器人峰會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指數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和創新發展最為活躍的國家,工業機器人消費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隨著智能製造的深入推進,工業機器人應用從汽車和電子行業快速向冶金、輕工、金屬加工、石油化工、食品飲料、醫藥等行業拓展。國內工業機器人保有量不斷增長,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隨之呈現增長態勢。

  廣泛應用於服務業

  除了製造業,機器人開始走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務機器人應用日益廣泛。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智能機器人康復中心,用於上肢、下肢康復等不同功能的機器人整齊排列,患者在機器人“手把手”幫助下,可主動、被動地做著上下左右移動的姿勢,配合著屏幕裡多元的場景,如磨面粉、煎三文魚、抓小魚等,讓康復更精準、更有趣。

  在人工智能、新型傳感、生物仿生、新材料等多種技術融合驅動下,機器人還在探索完成更多人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深海作業方面,山東未來機器人開發的深海鋪纜機器人具有國內首創的大水深智能作業能力,可在1500米深的海洋中進行人工無法完成的海底光纜、電纜、管道等鋪設作業。在極地作業方面,山東國興智能開發履帶式智能偵察機器人,採用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阻尼緩衝特性懸掛系統,已順利參與完成第38次南極考察任務。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董凱說,作為生活幫手,以掃地機器人、烹飪機器人、陪伴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走入生活、走進家庭,在教育娛樂、清潔服務、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作為特種裝備,特種機器人以高度的靈活性、機動性、適應性,應對複雜環境能力不斷增強,在應急救災、消防巡檢等急難險重任務以及空間探索、海洋資源勘查開採、極地科考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實現創新應用,已能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人工作業,幫助減輕工作負擔、保障健康安全。

  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專家認為,國產機器人攻克了精密減速器、控制器等領域的部分難題,產品國產化率逐步提升,但材料研發、加工工藝等依然比較薄弱。在操作系統和相關基礎軟件上,國產工業機器人起步相對較晚。要在激烈競爭中實現並跑、領跑,必須努力提升機器人核心部件、軟件國產化水平,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放眼未來,人工智能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領域仍有待探索。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走高端化和高質量發展道路,需要以四項能力為抓手,即創新基礎持續供給能力、核心基礎零部件共性技術自主可控能力、重大技術裝備品質和應用持續提升能力、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支撐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需要構建包括政策法規、倫理規範、技術標準等在內的治理體系,將倫理道德融入機器人的生命周期,更好推動機器人產業造福百業千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