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6月7日電(記者 張嘉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6月1日完成簽署,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向中評社分析表示,這是拜登政府對外界簽署的第一個協定,對台美關係確實有正面效果,但因協定不涉及市場開放,沒有經濟誘因,就經濟面恐難有太多實質助益。
劉大年強調,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機會,不設限在美國議題範圍下,向美方提出更多需求,譬如提升供應鏈韌性,以及更多資訊交流等等,才不會淪為外界認為此倡議幾乎完全是從美國需求出發,對台灣產業直接助益有限,只是美國給台灣“安慰劑”的批評。
劉大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投資、區域經濟整合與產業經濟。曾參與協助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參與APEC活動以及台灣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建構,包括2010年ECFA、2013年台紐FTA及台灣-新加坡FTA,為歷屆政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幕僚。也曾在2015年參加世界貿易組織第10屆部長會議,促成台灣順利加入資訊科技擴大協定(ITA)。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已正式簽署,內容是原先規劃12項議題的其中5項,包含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所以稱為首批協定。接下來還有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動、環境、公營事業、非市場政策等7項議題要完成談判。
劉大年接受中評社訪問對此表示,平心而論,台灣可與美國簽署倡議,當然是件好事;但也不宜過度解讀,以持平角度分析,台美21世紀倡議是很好,但更應藉此進展順利的機會,向美國爭取更多與產業有利的協定。
劉大年表示,這是拜登政府對外界簽署的第一個協定,以台美關係角度來看,確實有正面效果,以貿易便捷化來看,台灣廠商能擁有一個較好的台美貿易環境,也針對經貿意見表達建立一個完善管道,但這些好處與台灣業者希望的直接節省成本,例如調降關稅來相比,差距就比較大。 |